言什么什么耳成语有哪些(中国文化)

言什么什么耳成语有哪些(中国文化)

承千凡 2025-10-01 科学 7 次浏览 0个评论

言犹在耳(yán yóu zài ěr)

言什么什么耳成语有哪些(中国文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字面意思

(说过旳)话好像还在耳边回响。

深层含义

形容别人说过的话记忆深刻,印象清晰,就像刚刚还在耳边说过一样。常用于以下两种情境:

1. 感慨叮嘱难忘:多用于追忆逝者或离别者的教诲、叮嘱,带有怀念和感慨之情。

2. 强调承诺未履:用于提醒对方(或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或说过的话尚未兑现,含有告诫或督促的意味。

典故出处

《左传·文公七年》: 晋国贵族先蔑因故要出逃秦国,大臣荀林父劝阻未果,只好和他一同前往。临行前,晋国正卿赵盾(宣子)曾用《诗经》中的话告诫他们。后来,荀林父后悔了,但已无法回头。文中记载:“今君虽终,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 (如今国君虽然去世了,可是他的话还在耳边,我们就要违背它,怎么办?) 此处的“言”指国君生前的嘱托和命令。

结构分析

主谓结构:“言”(主语,话语) + “犹在耳”(谓语,仿佛还在耳边)。

“犹”:副词,好像、仿佛。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记忆犹新(过去的事记得很清楚,就像新发生的一样)、历历在目(远方的景物或过去的情景清楚地出现在眼前)。

“言犹在耳”专指话语的清晰记忆,更具画面感和声音感;“记忆犹新”和“历历在目”适用范围更广。

反义词: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忘诸脑后(完全忘记,抛在脑后)。

易错点

读音:“犹”(yóu)是第二声,易误读为第三声(yǒu)。

书写:“犹”是“犭”旁,易误写为“尤”或“忧”。

语境:多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口语中使用较少。

文化冷知识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诺言”和“教诲”的极端重视。古人讲究“一诺千金”,认为说出的话是有分量、有生命的,尤其是尊长、逝者或挚友的话,更应长记于心,不容轻易违背。这是一种基于记忆和听觉的文化传承方式。

相关成语延伸

耳提面命:不仅是拉着耳朵当面教导,形容教诲殷切。常与“言犹在耳”连用,一个形容教导时的情景,一个形容教导后的记忆。

口血未干:古代盟会时,用牲畜的血涂在嘴上以示诚信,即“歃血为盟”。“口血未干”指盟誓不久就失信了,与强调守信、不忘的“言犹在耳”形成鲜明对比。

当代启示

个人诚信:提醒人们要信守承诺,说过的话要负责,不要让他人产生“言犹在耳,而你却已违背”的失望。

情感联结:在怀念逝去的亲人、朋友或导师时,他们生前的话语是最珍贵的遗产,“言犹在耳”能表达最深切的思念和追忆。

经典哲思

《论语·子张》:“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君子说的话,诚实而有证据。)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 儒家思想强调言语的诚信和行为的反思。“言犹在耳”正是这种反思的起点——用曾经听到的教诲和承诺来检视自己当下的行为。

总结

“言犹在耳”是一个充满画面感和情感力量的成语。它不仅仅是表示“记得清楚”,更承载着对承诺的坚守、对教诲的感念以及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它提醒我们,有些话语拥有穿越时间的力量,应当被铭记,并付诸行动。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言什么什么耳成语有哪些(中国文化)》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