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以航”这四个字,最近在微信列表里刷屏了。有人把它挂在ID上,像挂一盏小灯,照得旁人心里一咯噔:原来真有人把“一根草也能过河”的倔强,当门面。
别急着说矫情,先想想——地铁里挤成纸片的早高峰,谁不想揣一根看不见的芦苇?它轻,却足够把整颗脑袋从水面托起来,让人喘口气。苏轼原话写“纵一苇之所如”,讲的是夜晚喝酒,小破船漂到哪算哪;达摩更狠,踩着一根芦苇过江,把“老板画大饼”的神话提前演了1500年。到了今天,芦苇被拆成四个字,钉在昵称里,成了打工人的护身咒:别催,我在渡江,工具简陋,但目的地坚定。
同样抢眼的还有“且听风吟”。村上春树写这书名时,不过二十出头,穷得只剩一台收音机,把爵士乐开得极大,假装噪音能盖住焦虑。现在它被削成四字,挂在头像旁,像把随身听借给别人:别说话,风在唱歌,先听完这段再说。
有人嫌这些名字太仙,离地三尺。可现实早就教会大家——能飞的东西,往往最轻。把“长风万里”当签名的人,可能刚被甲方退回第8版方案;把“余生皆欢”置顶的姑娘,也许昨晚在急诊陪床。高级的不是字,是借字垫脚,让自己从泥里拔高两厘米的那一下。
所以真别小看昵称工程。它像一张即时车票,上车前刷一下,提醒自己:下一站不是“算了”,而是“自有山海”。能不能抵达另说,手里先握好芦苇,风来了,至少不会沉太快。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高雅好听的四个字的微信名字(高级感爆棚的微信名字)》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