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娃,最怕老师一句“今天孩子情绪不太好”,你脑子里立刻炸锅:到底怎么了?
昨晚还好好的啊。
昨晚刷到一条热搜,2023年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刚公布数据:85%的幼师更愿意跟能直接给出“我打算怎么做”的家长聊。
换句话说,老师不是不想理你,是你问得太空。
我上周就踩坑了。
周三放学,老师私信:“小宝午睡老醒。
”我回:“是不是床不舒服?
”对面直接沉默。
后来我换了个说法:“我今晚给他换个小枕头,明早7:50送到,您帮忙观察他前20分钟有没有打呼,行吗?
”老师秒回:“好的,我记便利贴上。
”第二天人家真拍了张他熟睡的照片发我。
诀窍就是:把“怎么办”三个字甩给老师,而不是把“为什么”甩回去。
现在幼儿园都装了家园APP,园钉、掌通家园遍地跑,可下班后给老师发消息,回复率只有23%。
我学乖了,留言末尾加一句“不急,您周三下午统一回我就行”。
深圳有示范园干脆定死周三下午是“集中答疑时段”,家长不扎堆,老师不崩溃。
真有急事怎么办?
上周小宝流清鼻涕,我没再说“鼻子不舒服”,而是直接甩过去一张病历截图:过敏性鼻炎,医生建议午睡垫高枕头。
老师立刻把床位调到靠墙那排,还给他多加了一条小毯子。
北京三甲儿科主任说的,信息越具体,老师动作越快。
家长会也别傻坐着。
广州一家省级园现在流行“3-2-1”反馈法:3个进步、2个配合建议、1个开放问题。
我照抄:“小宝能自己穿外套、收拾画笔、说谢谢,我们在家继续练社交,您觉得他集体活动抢玩具时该怎么提醒?
”老师当场把话筒递给我:“下周你来分享经验吧。
”气氛一下活了。
还有那些特殊需求。
国际园推的SMART原则听着唬人,其实就是把“多关照”翻译成“这两周请记录他美术区专注时长,我们想在家同步练”。
老师一听就懂,还能给你表格填。
别忘了老师也是人。
南京一家幼儿园让家长写“信任卡”,我写了句“谢谢您每天蹲着给小宝系鞋带,他回家也学您蹲着给奶奶系”。
老师把卡片贴在办公桌,说比发奖金还开心。94%的幼师在最新调查里承认:家长一句具体感谢,比十句客套更解压。
沟通频率也别轰炸。
华东师大的新研究说,每周1-2次深度聊,比每天“吃了吗”更有效。
我把问题攒到周三周四,孩子情绪最稳,老师也刚喝完下午茶,两边都松弛。
一句话收个尾:别再问老师“怎么办”,先告诉老师“我已经想好第一步,您帮我看看行不行”。
信任有了,办法自然来。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多多关照应该如何回复(幼儿园沟通潜规则不说多关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