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释义
1. 拼音
rén rén zhì shì
结构由"仁人"和"志士"两个词语组成。
原义"仁人"指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志士"则指有远大志向的人。其核心含义是指那些品德高尚、心怀天下,愿意为正义事业献身的人。
成语追溯《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的话:"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句话奠定了成语的基本内涵,即真正的仁人志士不会为了求生而损害仁义,反而会为了成全仁义而牺牲生命。
在现代汉语中,其含义已有所扩展,不仅指为正义牺牲的人,也泛指那些爱国奉献、为理想奋斗的人。
感情色彩这个成语始终保持着褒义色彩,用来赞颂那些具有高尚品德和崇高理想的人。
二、渊源与发展
1. 儒家思想渊源
"仁人志士"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儒家学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杀身成仁"的理念,将"仁"置于生命之上,确立了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
孟子进一步发扬这一思想,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强调在生命与道义不可兼得时,应当选择道义。
历史演变过程在汉代,这一思想被东方朔等文人继承,主要用来形容士人的气节。
到了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陆游等诗人将其与家国情怀相结合,使"仁人志士"的内涵更加丰富。
明清时期,这一概念继续发展,特别是在民族危亡之际,成为激励人们抗争的精神力量。
近代转型清末民初,面对国家危亡,"仁人志士"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邹容在《革命军》中将其与民族救亡联系起来,郭沫若等现代作家则用它来形容革命志士。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了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型。
三、相关词系
1. 近义词
"志士仁人":与"仁人志士"同义,只是词语顺序不同。
"仁人义士":出自明代方孝孺的《云敝赞》,强调德义兼备。
"碧血丹心":形容为正义事业抛洒热血、奉献忠心的人。
反义词"奸佞小人":指奸诈谄媚、品德败坏的人。
"害群之马":出自《庄子》,比喻危害集体的人。
"无耻之徒":形容没有廉耻的人。
四、用法规范
1. 语法功能
可以作为主语:"仁人志士们前仆后继,为民族解放而奋斗"。
可以作为宾语:"我们要铭记这些仁人志士的贡献”。
可以作为定语:"仁人志士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搭配习惯常与这些词语搭配:
动词:涌现、缅怀、纪念、学习;
形容词:爱国、英勇、崇高、伟大;
名词:精神、事迹、风范、品格。
使用禁忌避免在贬义或戏谑的语境中使用;
不宜用于形容日常小事;
要尊重其庄重严肃的语体色彩。
五、现代价值
1. 精神传承
在现代社会,"仁人志士"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意义。从革命先烈到当代楷模,这种精神一直在传承。比如抗疫英雄、戍边战士等,都可以被视为新时代的"仁人志士"。
教育意义在学校教育中,"仁人志士"的事迹和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些典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文化创新在文艺创作中,"仁人志士"的形象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影视作品、文学作品都在用新的方式诠释这一精神。
六、跨文化视角
1. 翻译比较
英译:"people with lofty ideals"。但难以完全传达其中的牺牲精神。
俄译:"благородный борец"(高贵的斗士)。其反映了“战斗民族”的特性,更强调斗争性。
文化差异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中国文化更注重集体主义精神,"仁人志士"体现了儒家伦理与家国情怀的结合。
七、总结
"仁人志士"这一成语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源自儒家"杀身成仁"的道德理想,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是一种精神传承。从古至今,正是无数仁人志士的奉献和牺牲,才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成语仁人志士是什么意思(汉语成语系列详解121仁人志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