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说“甲”
甲,读jiǎ,是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常用字。“甲”字的基本含义主要有:1. 天干的第一位。中国古代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作为十天干,用来表示次序的符号。与十二地支配合以计算时日。2. 第一;居第一位,如, 甲级。桂林山水甲天下。3. 动物身上或植物种子外面有保护功用的硬壳 。4. 围在人体或物体外面起保护作用的装备,一般用金属、皮革等制成。5. 旧时户籍的编制单位。若干户为一甲,若干甲为一保。
“甲”字的字形演变如下图:

关于“甲”字的本义和造字原理,历来有多种说法。迄今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是认为“甲”字是谷甲(谷壳)的象形,本义是谷甲,引申为起保护作用的外壳。种子从土中发芽时头顶外壳破土而出,因此会意为最好、第一。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甲”字是象形字。其曰:“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一曰人头宜为甲,甲象人头”,“古文甲,始于十,见于千,成于木之象”。许慎提供了对“甲”字本义和造字原理的三种不同解释:一是甲和乙两个字为春时之木,“甲”字象木生芽戴谷甲;二是以十干象人体,犹纬书以八卦配人体也,甲为人的头部即首位;三是甲最初写作“十”,在千字和木字中有此字符,许慎 没有说明但可推测其所指的是,字中的“十”即甲的含义是起支撑作用的形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史记历书》曰:“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又引《汉书历志》曰:“出甲于甲”。同时进一步解释甲:“凡草木初生,或戴种于颠,或先见其叶,故其字像之。下像木之有茎,上像孚甲下覆也。”可见,段玉裁更认可许慎的第一种说法,即“甲”字形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或壳裂开的形象。“甲”字的本义是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与之相似的说法是,“甲”字形如种子开裂,因此,种子的外皮为甲。




另处还有一种说法,即“甲”是土地开裂有象形。但是,把甲字解释成种壳或土地开裂的象形是有问题的。从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甲”字,很难与种壳或土地开裂完全连结起来。因为种子的壳形式多样,种壳或土地开裂方式、形状也不一样,种子发芽或土地开裂后,即使上面覆盖有种皮或壳,也与甲骨文的和金文中的“甲”字形相差甚远。
二是认为“甲”字是铠甲或盾牌的象形。铠甲和盾牌是人体保护工具,最早的铠甲和盾牌是用藤条、木、皮革等原始材料制造,后用金属薄片制作。盾牌是面状防身工具,手持以作防身。而铠甲按照护体部位的不同,形状各异。战士的铠甲,在一层或多层的皮革或金属片上穿孔,用绳编联而成甲。这些穿在一起的甲片,纵横就呈现出一个个的“十”字形。古人在造“甲”字时,就采用了以点代面的方法,即以穿在一起呈“十”字形的甲片,代指“铠甲”,所以甲骨文中的“甲”字写作“十”形,或为“口”中有“十”形——相连的四片甲片的象形。就是认为,“甲”字是铠甲和盾牌的象形,其本义是盾牌或铠甲,由此引申出,凡是起保护作用的外壳就是“甲”。人们要接触一样东西时,不是先接触到里头,而是先接触它的表面,它的最外面、最上面的一层,就是甲的部分。所以古人在排顺序时,就把“甲”排成了第一个的位置,放在最前边。


第三种观点认为,“甲”字是龟甲或其它有甲动物之甲的象形。龟、鳄、穿山甲等动物身上有起保护作用的甲壳,其上常有交错的纹路,或由鳞片连缀而成。“甲”的古字形像这些动物身上交叉的花纹。古代多战争,为了更有效地抵御攻击,人们从龟、鳖、鱼等动物有硬甲护身得到启发,于是发明护身的盔甲。身着“铠甲”的人,基本上都是军人,所以“甲”又被引申为“兵士”“军队”等义。但是,


把“甲”解释为龟甲或铠甲,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实际上更多是后人的想象。因为,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不仅龟甲包括其它动物的甲与甲字字形相差甚远,而且古代盾和甲不仅材料多样,而且样式也各不相同,尤其是在文字初创时期,并不一定是如后来的甲和盾的形式。同时,许多含有部首“甲”的汉字中“甲”的含义,并不能作如上解释。这说明,上述对“甲”字的解读是存在问题的。
出现上述似是而非的解释的根本原因,是机械地把甲骨文、金文的甲字当作象形字的缘故。其实,甲骨文作为已经非常成熟的文字系统,许多汉字已经脱离了早期文字的单纯的刻符和象形,而是在最初象形的基础上通过组合、抽象和会意形成的。甲字就是这样的典型汉字。
从甲骨文“甲”的字形及其后续的演变可以看出,“甲”的早期字形同“十(七)”或从口(围)从十(七),从简帛开始统一为从口(围)从十(七)。
实际上,甲骨文中的如“十(七)”的甲和从从口(围)从十(七)的甲,本应是两个不同含义的字。前者是支架,作为十字形支架是古时常用的物品,人们常用其来支撑房顶、支撑衣物,而支撑物品的是支架的上部或顶端,所以,会意出甲的顶角、项点、第一、最佳、支撑等的含义,岬、舺、胛等字中的甲,就是这些含义。后者是在支架(或直立的人、或有甲的动物躯体)上部或外面覆盖的一个块状即口(围)状物如铠甲、甲盖等起保护作用的器官或装置,外面的口(围)突出了从外部进行保护的作用。会意为甲壳。这样的“甲”字,也可以看作是在地上或块状物体上所立的地个支架,即起支撑作用的十字形支架。这和单纯写作“十”的甲是同一含义,又为了与起源相同的“七”字相区别,所以,后来的甲字统一写作从从口(围)从十(七),并最终演变为今天的甲字。因为甲含有第一的意义,所以被用为十天干之首。

综上所述,甲字是会意字,来源于甲骨文的“十”(七,支的本字),首先是支架的象形,由其顶点会意为甲的首位、第一、最佳等含义,加“口(围)”,表示支起一个块状物,会意并引申甲壳保护或装置等的含义如莩甲、龟甲、铠甲等。并进而引申出兵甲、保甲等含义。
(说明: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汉字甲的部首是什么(闲言说甲)》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