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自古而然。教师节思忖心意时,不妨认识一个古老而深厚的汉字——“脩”。
它不只是“修”的异体,更是最早的“学费”。一束干肉,谓之“束脩”,曾是孔子收徒唯一的门槛,象征求学的诚意与师道的尊严。
如今虽不再以肉为礼,但“脩”字仍代表着最敬重的仪式感,最朴素的情义。
本篇笔记,就来学习这个“脩”字。
读音“脩”字的读音是 xiū(音同“修”)。《唐韵》中对它的读音记录为:“息流切。”
字源我们可以把“脩”字拆成左右两部分来看:
左边是“攸”(yōu):这个字在古代和“條”(tiáo,树枝条的意思)读音意思很像,在这里就代表一条一条的样子。
右边是“月”:这里的“月”字旁其实不是月亮,而是“肉”的变体(在古代汉字里,表示“肉”的部分常写成“月”)。
所以,“脩”字最初的意思就是把肉切成一条一条做成的【肉干】。
这就好比说,古人想为“干肉条”造个字,就拿了表示“条状”的“攸”和表示“肉”的“月”组合在一起,创造了“脩”字。
后来,因为“脩”和另一个表示“装饰、修理”的“修”字长得太像,读音也一样,古人用着用着就经常把它俩混着用。
古籍解释
《說文解字》
脯也。从肉攸聲。息流切
“脩”字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脯也”,即指经过加工的干肉。它是一个形声字,以“肉”为形旁,表示与肉类有关;以“攸”为声旁,提示读音。在古代文献中,“脩”字除了表示干肉外,还常常被假借为“修治”(修理、整治)的意思。
含义与用法
①名词:干肉,这是它的本义,特指加姜桂等香料捶制而成的条状干肉。
②名词:教师的酬金,由“束脩”的典故引申而来,古人常用干肉作为给老师的学费,后来就直接用“脩”指代付给老师的薪水。
③形容词:干枯;长、高,如《诗经》中“暵其脩矣”的“脩”即指枯萎。
④动词:同“修”,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脩”都可以直接当作“修”的异体字来使用,表示:兴建、建造;整治、修理;研习、学习;修养、遵循。
束脩之礼
束脩之礼”是古代一种非常著名且重要的礼仪,其核心含义是:学生向老师敬献一束干肉,以表达拜师求学的诚意,并象征正式建立师徒关系。
①字面意思
束:一束、一捆(通常是十条)。
脩:音 xiū,指加工过的干肉条(加了姜桂等香料捶制而成,类似现在的肉脯)。
礼:礼物、礼仪。
所以,“束脩”的字面意思就是“一捆干肉”。
②为什么是干肉?在古代,肉是珍贵的食物。学生送上“束脩”作为拜师礼,其深层含义是:
表示尊重与诚意:将自己珍贵的食物献给老师,以示对师长和学问的极大尊重。
象征学费:这是最原始、最朴素的“学费”形式,用以表达对老师劳动的一点物质回报。
确立师徒名分:完成了这个仪式,师生关系就正式成立。老师有义务教诲,学生有义务学习。
束脩之礼出自《论语》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 《论语·述而》(意思是:“只要自愿带着一束干肉(作为礼物)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 “有教无类” 的思想——无论出身贵贱,只要你有求学的诚意,我就愿意教你。这里的“束脩”就是诚意的体现。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修的拼音(脩怎么读脩字又是什么意思束脩为什么是古代的学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