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切割长出一部分的熟料蓝子框(七旬篾匠坚守技艺60年编筐篓10万个)

怎么切割长出一部分的熟料蓝子框(七旬篾匠坚守技艺60年编筐篓10万个)

恭晏如 2025-10-20 科技 1 次浏览 0个评论

七旬篾匠坚守技艺60年编筐篓10万个

2016年11月15日,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徐家沈马庄村,徐茂礼正在进行编筐的第一道工序起底,筐的底子初见雏形。底子起好了,他用一根绳子固定底盘边的棉槐条子定型,进行下一步主体的编制。 刘明照/视觉中国

七旬篾匠坚守技艺60年编筐篓10万个

今年73岁的徐茂礼,是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徐家沈马庄村人。他从14岁开始学习手编筐篓技艺,一直坚持到现在,已经近60年。

七旬篾匠坚守技艺60年编筐篓10万个

据徐茂礼介绍说,14岁那年,他在农业中学学习了这门手编技艺。当时,农村的生产队,大搞水利建设,兴修水库,人们运送土方、石块等物料,主要就是用筐子和篓子。那个时候,苹果园用来盛装苹果也是用筐子,还有农业生产用来运送土肥、粮食,以及喂牛、养蚕,盛装柴草等,都是用筐子和篓子,所以市场需求量较大。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一年光苹果筐就能编500多个,加上其它大大小小的筐篓,得有几千个。现在,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虽然这种用植物藤条编制的筐篓用的少了,但是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区,仍然有市场需求。现在,每年他仍然可以编制1000多个筐篓。60年来,大大小小的筐、篓和蓝子,算算足有10万多个。

七旬篾匠坚守技艺60年编筐篓10万个

徐茂礼的手编技术,不仅快,而且质量好。年轻的时候,一天不停的编,能编几十个。现在,农活不忙的时候,他一天也能编10个筐。由于手艺好,徐茂礼编制的筐、篓成为集市上的抢手货。每逢农村大集,别人编的筐都卖不完,他不管带多少,都是销售一空。徐茂礼介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政府组织72个农业生产大队的手编筐篓艺人进行技能比武,他仅用50分钟就编出了一个大筐,夺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徐茂礼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民间手编艺人。

七旬篾匠坚守技艺60年编筐篓10万个

徐茂礼说,他编制的筐子和篓子都是用质地柔软,韧性好的棉槐条子,主要是编制粪篓子、提篮子、柴花篓、苹果筐等。编制的工序主要是起底、编织、锁口(也叫拿口),徐茂礼说,不管编什么,只要起好底子,就成功了一半了,最后是拿沿。老人讲,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不会拿沿,饿死一半。这说明编筐和篓子的收口非常重要,如果筐子的沿编不好,质量就差,用不长时间,条子就会散开。

七旬篾匠坚守技艺60年编筐篓10万个

大旱三年,饿不死手艺人。徐茂礼说,老话讲“编筐编篓,养家糊口”,他坚守这门手编技艺近60年了,虽然挣不到大钱,但是这一辈子也衣食无忧。他养育了3个儿子,没有一个儿子跟他学手编技艺,现在都在城里成家立业。虽然是个手艺活儿,因为挣钱少,而且也累人,所以现在年轻人没有跟他学的。

七旬篾匠坚守技艺60年编筐篓10万个

如今,徐茂礼虽然已73岁了,但是他身体非常好,耳聪目明,还经常骑着自行车,载着十几个筐和提蓝子,走十几里山路去附近五莲县的山村赶集。他说,自己平时很少看电视,闲下来的时候就编筐,有时早上醒的早,天不亮也会起来掌灯编筐,这俨然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习惯。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怎么切割长出一部分的熟料蓝子框(七旬篾匠坚守技艺60年编筐篓10万个)》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