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爬山发的朋友圈句子(登山则情满于山)

适合爬山发的朋友圈句子(登山则情满于山)

么怀玉 2025-10-28 手机 3 次浏览 0个评论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闲来读书,读到一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觉得这话写的好喜欢,这些唯美的句子,是怎么写出来的呢?也许只有那些经历了人生烈火淬炼有着天地情怀的仁人志士方能道来。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登山则情满于山”,闲来登山费劲牛力大汗登顶,看天地万物浑然一如,深吸一口清冽的空气,瞬间有我亦山我亦物我亦空我亦有之感,兴之所至物我两忘,何其快哉?!“观海则意溢于海”,泛舟于波涛之上潜沉五洋之底,浮出水面顿觉有我亦波我亦沤我亦鱼我亦鲸之慨,兴风作浪从流激荡,不亦说乎?!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是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里的一句话,读到我便被他的文字意境之美给醉倒了:“夫神思方运,万途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这是怎样的气度、这是怎样的情怀、这又是怎样的超脱,才能将人生之感受诉之于笔端,我虽未见其面当识其为人。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32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书名的意思,“文心”谓“为文之用心”,“雕龙”取战国时驺长于口辩、被称为“雕龙”典故,指精细如雕龙纹一般。合起来,“文心雕龙”等于是“文章写作精义”。《文心雕龙》写成之初,并未为时流所称。刘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大文学家沈约,沈约读后大为看重,常将其置于几案。逐渐刘勰的文学理论成果开始得到部分重要人物的认可。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对文章的“风骨”也提出了具体的见解,“风”是要求文学作品要有较强的思想艺术感染力,“骨”则是要求表现上的刚健清新。“风骨”之说,对唐代诗歌的发展,曾经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诗仙李白在锦绣长安“天子呼来不上船”力士纳靴贵妃醉酒肆意尽兴放飞自我了一把,该得罪的全部得罪一遍,赐金放还,不但不生气还顺路游了一趟东鲁(在今山东)准备南游吴越天姥山,还没去呢就做了一个梦先去了一趟,醒来意犹未尽写了一篇《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留给在东鲁的朋友,到底是“谪仙人”,写的风骨傲世酣畅淋漓,正可谓刘勰所钟情的“登山则情满于山”。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诗仙”张口起笔似有千军万马战鼓彻天之势,这不就是“登山则情满于山”吗?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诗圣”杜甫也去了趟山东,不过比好友“诗仙”李白略微早一些,这时候二十四岁的杜甫少年倜傥过着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来到了泰山看山势巍峨浓雾激荡顿觉血脉膨胀雄视天下之慨,口占一绝: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年轻的杜甫这首诗,无望而望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极尽胸意写出了泰山雄伟磅礴五岳独尊的气象,也抒发了自己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也可谓刘勰所钟情的“登山则情满于山”。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山水诗人谢灵运尝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殊不知曹子建曹植虽然被谢灵运称赞为“才高八斗”,曹植的诗也确实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我总认为比起他的父亲曹操而言,气度风骨上还稍逊风骚,曹操的传世的诗词不多篇幅不长但自带霸气,篇篇都具备“建安风骨”硝烟弥漫金戈铁马之势。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曹操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脱口而出: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观海则意溢于海”,曹操这首诗也许可谓写大海最好的诗,站在礁石之上眼望无际浩渺耳边激荡雷霆万钧,此时的曹操真乃天地英雄也!!!正如他自己所言:“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曹植可以用“才高八斗”比拟,曹操那就是“天下粮仓”了!!!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千三百多年前,有个叫张若虚的少年写了篇题为《春江花月夜》的歌行,然后就寂寂无名雪葬了,经历了盛唐、中唐、晚唐,又跨越了漫长的宋代、元代,久久缩在被人遗忘的黄卷角落里缄默不闻。沉默了近千年一直到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的《古今诗删》收录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张若虚及其杰作的命运才开始扭转。并且凭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就“孤篇压全唐”,便雪莲花开盛于后世了: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心间的美好诉诸于笔端,常见的春江常见的潮水,在某一个时刻触动心灵,便牵动了大众的神经,便成为诸人的共鸣,成为千古绝唱!!!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锦心绣口绝美华章,流传于后世,多么使人感动!!!就要彩云追月过中秋节了,让我们也在登山观海里情满于山意溢于海,在美好里美好着美好……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适合爬山发的朋友圈句子(登山则情满于山)》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