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通信工程,四年后会不会连简历都投不出去?
”
昨晚十一点,我妈把这条热搜甩进家族群——“2025年物联网设备250亿台,通信人才缺口60万”。
她激动得语音都破音:报!
必须报!
可我心里咯噔一下:缺口再大,跟我一个普通一本有啥关系?
先把话说透。
通信工程听着像修路由器的,其实干的活比修路由器刺激多了:手机信号怎么从基站蹦到你耳边,卫星怎么把照片秒传地面,背后全是这帮人折腾。
四年里你要学高频电路、天线、信号处理,还得写代码,课表密密麻麻,比高三还高三。
毕业能挣多少?
我翻了去年学长学姐的群聊截图。
本科去运营商,月薪七千二,扣完五险一金到手五千八,房租一千五,剩的钱刚好够周末撸串。
硕士跳去华为,起薪一万二,但HR明说:末位淘汰,三个月KPI垫底直接走人。
博士进高校,月薪一万九,可非升即走,五年发不出顶刊就得卷铺盖。
数字看着香,真正落袋才懂什么叫“人均”。
地域更扎心。
北京深圳机会最多,但房价能把人劝退。
我表哥北邮硕士,去年签了北京某研究所,年薪三十万,听起来风光,可单位宿舍排到三年后,现在还在燕郊跟人合租,每天通勤俩小时,地铁挤成相片。
他原话:工资涨得没房租快。
学校差距比人和狗都大。
西电、北邮、成电这些王牌,校招季华为中兴直接把大巴车开进校门,简历不用投,现场收。
普通二本?
得自己坐高铁去隔壁城市蹭招聘会,HR眼皮都不抬:“我们只收985。”最惨的是挂科党,补考不过连学位证都悬,四年直接白读。
技术迭代快得吓人。
我大二那年老师还在讲4G,大四已经开6G研讨会。
实验室师兄熬夜调的天线,毕业时发现公司全换毫米波方案,白干。
想不被甩下车?
终身学习是标配,下班刷题到一点是日常,比高三累多了。
那咋办?
家里没矿就别硬卷研发。
本科早点考个华为认证,混两年技术支持,攒点钱跳去智慧城市做售前,懂点技术又会吹水,反而吃得开。
硕士别死磕算法,AI+通信交叉岗钱多事少,比如车联网项目,老板开口就是年薪四十万。
博士干脆出国混两年博士后,回来直接副教授,少走十年弯路。
最关键是认清自己。
我同桌数学竞赛省一,保送成电,现在天天在实验室调板子,乐在其中。
我这种看见傅里叶变换就头疼的,果断放弃保研,暑假去运营商实习,发现装宽带也挺香——用户递烟倒水,月底提成还能多两千。
人各有路,别被“缺口”两个字忽悠。
说到底,通信工程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看见60万缺口,城里的人盯着末位淘汰。
选不选它,先问三个问题:能熬夜吗?
爱折腾吗?
家里能兜底吗?
如果三个答案都是“能”,那就冲;有一个“不”,趁早换赛道。
毕竟,风口上的猪能飞,但风停了,摔死的也是猪。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通信工程是干什么的(志愿填报通信工程就业率薪资水平行业分布及就业方向整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