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作品却敢狠评?丁太升凭啥火?吵赢了音乐,骂出了生意
靠嘴混饭的人不少,能把自己骂成热搜的,真没几个。
丁太升算一个,他没有一首能让人哼上两句的代表作,却靠着“直爽”的嘴把谢霆锋、刀郎、李荣浩、林志炫一一“过堂”。
他火出圈靠的不是作品,是一次次和明星硬杠。
2021年《天赐的声音》,VAVA台上刚唱完,他就冷不丁来一句:歌词太空、没诗意、就会夸自己最牛。
VAVA没忍住,当场请他就地示范“高难度”,他摊手说不会,气氛原地凝固。
节目一播,说唱圈一片哗然,大家的潜台词是:不懂说唱却在教人写歌,这不就是“纸上谈兵”吗?
吵歌手,还算业务纠纷。
真正把他送进风口浪尖的,是社会话题上的“前后不一”。
2021年5月印度疫情告急,他在网上大秀同情,喊话别看热闹。
网友随手一扒,发现2020年国内最艰难的时候,他却对“加油打气”的新闻阴阳怪气。
这一下,“双标”帽子扣得死死的,他只能发长文道歉,说是“着急了、没恶意”。
他就是这样,一边挨骂一边涨热度。
李荣浩《乌梅子酱》横扫短视频,他开口就是“俗不可耐,是给打工人听的”。
这话难听,但不得不说,正踩中了大众审美撕裂的缝——一边是“洗脑神曲真上头”,一边是“这不叫音乐叫配乐”,他顺势把自己塞进了争论中央。
到2025年,他的火力更猛。
谢霆锋演唱会票房红得发紫,他在网上直接开炮:靠父母红,开唱就是圈钱。
问题是,谢霆锋年轻时“拼命三郎”的事儿,娱乐圈几乎都知道。
高楼跳跃、近身爆破、高速追车,不用替身是常态,伤病缠身也硬扛着演。
当年他把自己“拼”到保险公司集体摇头,几乎无人敢承保——这不是情怀滤镜,是实打实的纪录。
你说他靠父母起点高可以,但把努力当空气,就难免显失偏颇。
刀郎这条线,他也没放过。
早些年说刀郎“五流水平”,等到《罗刹海市》全民刷屏,他又跳出来解析:这是写来“报仇”的。
大家倒也不陌生,刀郎的歌一火,整个网络就开始“解诗经”一样分析歌词指谁骂谁,甚至把矛头延伸到多年前那些对他不客气的主流评价。
丁太升这波“解经”,很聪明,踩中了舆论的爽点,但也把“乐评”往八卦抻了一截。
再看《歌手》舞台。
6月林志炫改编戴荃的《悟空》,高音如虹,原唱本人都点赞说“特别棒”。
丁太升一盆冷水泼下来:烂歌,演唱毫无技巧。
5月17日,戴荃发长文回击,意思很明确:没有作品的人靠阴阳怪气蹭热度。
谁对谁错?观众各执一词,但从传播角度看——矛盾越尖锐,播放量越上头。
很多人好奇:这人哪来的底气?
他不是纯素人,早年在唱片圈摸爬滚打,当过摩登天空的企宣总监,草莓音乐节这种级别的项目他都参与过。
摩登天空培养出一批乐队,从新裤子到刺猬、重塑、痛仰,都是华语独立音乐的门面。
在这个圈里混了二十多年,行业门道他确实懂,这也是他敢“拍桌子”的底气之一。
但问题也在这儿:轮到自己动手,作品拿不出手。
他写过《两千五百年》,知道的人不多,听过的人评价也不客气:像在念稿,词不达意。
他没有一首能传唱的大众作品,却稳坐评委席指点江山。
这种反差,是很多人对他的第一重不服。
第二重不服在于“方式”。
他爱用“油腻、干瘪”这类强刺激词,句句抓眼球,却很少给出可操作的音乐性建议。
你可以毒舌,但毒舌不等于专业。
想想当年的毒舌评委柯以敏,狠话也有,但因为“情绪化”被骂翻车;再看金星,刀子嘴背后是扎实的舞蹈专业和逻辑链条。
观众不是不要“狠话”,观众要的是“狠话+真凭实据”。
也有人为他辩护,说他像一条鲶鱼。
这个圈子太会“彼此夸”,太会“皆大欢喜”,久而久之就容易“面子大于作品”。
他敢说“难听”,至少提醒了大家:音乐不是只看粉丝心情,歌还是要经得住推敲。
这个角度不难理解,尤其在短视频时代,神曲一夜千里、审美分裂严重,大家确实需要不同的声音。
可现实更残酷——争议就是流量,情绪就是生意。
他越骂,播放越高,广告越主动。
当“评论”的KPI变成“热搜指数”,当“吵赢”比“说清”更重要,评论家三个字,就会变得尴尬。
这不是丁太升一个人的问题,是平台机制与注意力经济裹挟下的“全行业现象”。
再拉长看,中文乐评这几年也迭代了。
有人像耳帝那样偏克制、讲细节、讲史料,慢慢积累公信力;也有人走“话术流”,追求短平快的传播效果。
两条路都不轻松,但结果不同——前者容易让歌手心服,后者容易让路人围观。
丁太升走的是后者,他非常清楚“吵点”在哪儿,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只是代价也清楚:把音乐讨论,变成情绪摊牌。
说回谢霆锋那件事,大家为什么反弹大?
因为它伤到了普通人的“公平感”。
你可以质疑他唱功,但否认他的努力,观众不答应。
和这个对照的,是丁太升自己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创作履历。
当“没作品”遇上“高位点评”,矛盾天然就燃起来了。
可话说回来,我们真的只想看“撕X”吗?
从VAVA到《乌梅子酱》,从《罗刹海市》到《悟空》,每一次争议都带动了一波“全民音乐课”式的讨论:到底什么是好歌词?什么是好改编?流行和俗气的边界在哪儿?
这些问题,本该由作品自己回答。
只可惜,讨论到最后,总容易跑偏成——谁骂得更狠,谁赢。
他到底是“敢说真话的圈内包青天”,还是“为了流量的毒舌网红”,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
只希望下次我们为一首歌吵起来,不止是在吵“谁不爽谁”,还能多吵两句“编曲的亮点”“旋律的记忆点”“歌词的隐喻”。
要不然,热闹是热闹了,音乐却被吵没了。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词不达意原唱(一部代表作都没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