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习以为常的“60进制”计时规则,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自古代文明对天文与数学的智慧探索。这一体系的奠基者,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巴比伦人。
古巴比伦人偏爱60进制,核心原因在于60的数学特性——它是1、2、3、4、5、6、10、12、15、20、30、60的公倍数,能轻松被多个整数整除,便于分割时间、土地等资源。在观测天文时,他们发现太阳绕天球一周(即地球公转一周)约为360天,便将圆周定为360度,再把每度分为60分,每分分为60秒,这套“度分秒”的角度单位,后来自然延伸到了时间计量。
到了古希腊时期,天文学家托勒密进一步完善了这一体系。他在研究天体运动时,将古巴比伦的60进制与埃及的12小时制结合:白天和黑夜各划分为12小时(因古埃及人认为一年有12个月,太阳和月亮各主宰12小时),再将每小时细分为60分钟,每分钟分为60秒,让时间计量既贴合天文观测规律,又具备实用的可分性。
尽管后来十进制成为全球通用的计数方式,但60进制计时因历史惯性、计算便利性(如分割15分钟、30分钟无需小数),以及与天文、地理等领域的深度绑定,始终未被取代。从古巴比伦的泥板记录,到如今我们手机上的时间显示,这套延续了四千多年的计时规则,早已成为人类文明中跨越时空的共识。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地球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为什么1分钟是60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