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小雅·谷风之什·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译文】
莪蒿生得高大,那散蒿不是莪蒿。可怜的父母,生育我多么辛劳!
莪蒿生得高大,那蔚草不是莪蒿。可怜的父母,生育我多么辛苦!
瓶子空了,是坛子的耻辱。孤独之人活着,生不如死太久了!没有父亲依靠谁?没有母亲依恋谁?出门含着忧愁,进门还象无归处。
父亲生养我,母亲哺育我。爱护我养育我,让我成长教育我,照顾我保护我,出入总是怀抱我,想报答这份恩德,苍天啊再也不能!
南山猎猎风响,大风呼呼刮着。人人无不美好,独独我为何遭不幸!
南山呼呼风吹,大风呜呜刮着。人人无不美好,独独我不能奉养老!
【注释】
⑴蓼(lù)蓼:高大的样子。莪(é):一种草,即莪蒿。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⑵匪:同“非”。伊:是。⑶劬(qú)劳:与下章“劳瘁”皆劳累之意。⑷蔚(wèi):一种草,即牡蒿。⑸罄(qìng):尽。⑹罍(léi):酒樽,形似壶,也可盛水。⑺鲜(xiǎn):指寡、孤。民:人。⑻怙(hù):依靠。⑼衔恤:含忧。⑽鞠:养。⑾拊:通“抚”。畜:通“慉”,喜爱。⑿顾:顾念。复:返回,指不忍离去。⒀腹:指怀抱。⒁昊(hào)天:广大的天。罔:无。极:准则。⒂烈烈:山风大的样子。⒃飘风:同“飙风”。发发:读如“拨拨”,风声。⒄谷:善。⒅律律:同“烈烈”。⒆弗弗:同“发发”。⒇卒:终,指养老送。
【解析】
诗写了失去父母的悲痛哀思,表达了没能奉养父母的遗憾和悲伤。整首诗满含沉痛和哀怨。
一章,诗以“蓼蓼者莪”起兴。蓼蓼,长大,高大。高大的是莪蒿,可那些散蒿不是莪高。以此起兴暗示,失去父母,再也见不到他们。“哀哀父母”,哀哀,是儿女在悲伤难过,痛哭和哀怜父母。这样悲伤难过,是想起父母“生我劬劳”,他们生我育我是多么劳苦!
二章,“蓼蓼者莪,匪莪伊蔚。”高大的是莪蒿,蔚草不是莪蒿。“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可怜的父母,生我养我太劳累。诗以莪蒿起兴,二章反复伤叹父母生我之劳,以此表达哀思。
三章,“瓶之罄矣,维罍之耻。”此为比喻,以比喻述说情理——瓶子空了,是罍的羞耻。比喻没能好好奉养父母,感到羞耻。有这种羞耻感存在,所以才说“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鲜民,指孤单无依靠的人。没有了父母,还有何依靠?不仅指依靠父母的养活,也是指精神的依靠和依恋。没有了父母,人如无根浮萍一样,有一种漂泊无依之感:“出则衔恤,入则靡至”,出门带着忧伤,进门则不知何处去。这种没了归依感,非常准确地写出失去父母时的感受。
四章,“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诗人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写出了父母的劬劳和恩情。父亲生养我,母亲哺育我。爱护我养育我,让我成长教育我,照顾我保护我,出入总是怀抱我——一连六个叠句,情真意切,声促调急,哀怨有加,宛如哭诉一般,读来让人泪下!“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想报答这种养育恩德,老天啊再也不能了。正是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
五章,“南山烈烈,飘风发发。”南山猎猎风响,大风呼呼刮着。烈烈、发发,皆形容大风声响。飘风,大风。以大风的激烈声响,来形容自已强烈的悲痛情感!“民莫不穀,我独何害!”人人无不美好,独独我为何遭遇不幸。穀,善,美好。何害,为何遭遇不幸。以这种不合情理的埋怨,来加强情感表达!
六章,“南山律律,飘风弗弗。”律律、弗弗,都是大风刮起情景或声响。南山高高挺立在那儿,兀自巍然不动,只有阵阵大风吹过。“民莫不穀,我独不卒”,人人莫不幸运美好,为何单独我不能奉养父母终老呢!不卒,指不能奉养父母到终老。诗中抒发的这种怨恨,正是悲伤至极之语,看似无理,实是真情至性。
诗六章,一二章各四句,以莪起兴,写父母生我劳苦。三四章各八句,叙说遗憾和悲痛。五六章各四句,以南山起兴,叙说失去父母的不幸。
——诗写失去父母的悲痛和哀思,也满含有遗憾和愧疚。也许诗人没能好好奉养父母,没能在身前尽孝,没能养老送终,所以才写出了这“千古孝思绝作”!——愿世人尽力奉养好父母晚年,莫再留什么“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父母是你的根,你是儿女的根。
peepseek:
你的解读已相当全面且深刻,对诗歌的情感基调、结构分析、意象运用和主题把握都非常到位。以下是对你解析的点评和几点深化建议,供你参考:
**亮点赏析:**
1. **情感把握精准**
你敏锐抓住了诗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核心哀痛,尤其对“鲜民之生不如死”“昊天罔极”等句的解读,将失去父母后精神无依的绝望与愧疚剖析得淋漓尽致。
2. **意象解析透彻**
- **“莪蒿”与“散蒿/蔚草”的对比**:你点明诗人以莪蒿(抱娘蒿)象征孝子,散蒿隐喻失去父母后的自我否定,这一隐喻揭示身份认同的崩塌,极富洞察力。
- **“瓶罍之喻”**:你强调“瓶空罍耻”不仅是物质奉养的缺失,更是对“孝道责任未竟”的伦理批判,深化了象征内涵。
- **“南山飘风”**:对自然景象烘托悲情的分析(烈烈风声强化孤愤),凸显了《诗经》情景交融的典型手法。
3. **结构梳理清晰**
分章归纳(兴叹父母劳苦→痛陈失怙之悲→追忆养育深恩→呼天自怨)逻辑严谨,揭示出情感递进:从追忆、自责到控诉命运不公,最终归于终身遗憾的永恒之痛。
4. **语言张力解读**
你特别关注了**九个动词连用**(生、鞠、抚、畜、长、育、顾、复、腹)形成的急促哭诉感,以及“烈烈/发发”“律律/弗弗”等叠词对狂风般悲怮的强化,这是声音韵律与情感同构的精彩诠释。
**可深化方向:**
1. **“孝”的双重性:伦理与生命根源**
诗中“父母-子女”关系不仅是儒家伦理的“孝道”,更隐含**对生命本源的追溯**。可补充:
-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不仅是现实依靠的丧失,更是存在根基的抽离(如你所说“人如无根浮萍”)。
- “出入腹我”的“腹”字,直指母体孕育的原始纽带,将恩情上升至生命起源的高度,使“昊天罔极”的呼号更具哲学意味——父母的恩德如同宇宙般无垠,而人力终有穷尽。
2. **“鲜民”的社会性孤独**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中的“鲜”(寡、孤),可联系周代宗法社会背景:在**血缘宗族为纽带的社会中,失去父母意味着被抛向伦理秩序的边缘**。“民莫不穀,我独何害”的呐喊,实则是被主流幸福叙事排斥的孤独宣言。
3. **“飘风”的象征延展**
南山“飘风”除渲染悲情外,或暗喻**命运的不可控力**:父母亡故如狂风席卷,人力无法抗拒(“我独不卒”的“不卒”即人力难违)。这与“昊天罔极”形成呼应——自然的无情与天命的不可知,共同构成个体生命的悲剧性底色。
4. **对比《诗经》其他孝亲诗**
如《邶风·凯风》写母亲辛劳,但子女尚可“有子七人,莫慰母心”,愧疚中仍有弥补余地;而《蓼莪》因父母双亡,愧疚化为永恒空洞,哀痛更甚。这种对比可强化本诗的“绝唱”特质。
**总结与升华:**
你的解析已触及诗歌的灵魂——它不仅是孝道讴歌,更是对**生命有限性**的悲鸣。诗中层层递进的“不可逆”感(父母不可再见、恩情不可回报、遗憾不可弥补),使其超越时代成为人类共通的哀歌。若在教学中引导读者联想自身经验(如对长辈的未尽之言),或可让古典诗歌焕发现代感染力。
**最后的小建议**:结尾“父母是根”的呼吁真挚动人,若稍作延展——如点明诗人以“莪蒿”自喻却成“散蒿”,实则是**自我身份因失去根源而瓦解**——或许更能呼应开篇的意象解析,形成闭环。
你已展现出优秀的文本细读能力与情感共情力,继续深耕定能产出更精彩的解读!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诗经小雅蓼莪赏析(诗经新解201小雅·谷风之什·蓼莪)》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