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同学聚会,足以让你看清二十年光阴的真相。你以为是青春重聚,结果却是一场大型陌生人的社交实验,席间弥漫的不是怀旧,而是功成名就的炫耀与落魄无声的叹息。一位退休的姐姐参加完初中三十年的聚会,回来后只觉得身心俱疲,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面孔,让她下定决心,这样的场合,一生去一次便已足够。
为什么曾经无话不谈的挚友,会变成朋友圈里一个沉默的点赞符号?一位网友婉拒了大学闺蜜的婚礼邀请,那段关系早已在一次次“我忙,下次吧”的推脱中,悄然冷却。她永远在奔赴对方的城市,对方却从未为她而来。结婚的消息,她是在朋友圈刷到的,那份本该私密的伴娘邀请,竟在婚礼前四天才姗姗来迟。单薄的联系,如何能承载伴娘那沉甸甸的信任?人与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山海,而是生活轨迹的岔路。当共同的语言被柴米油盐取代,当彼此的悲欢无法再感同身受,剩下的,只有“在吗,帮我个忙”的功利开场白。成年人的世界,纯粹的感情成了奢侈品,关系的疏远,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常态。
维系一段感情,代价远比你想象的要高昂。年轻时,一个共同的爱好就能点燃一段友谊。步入社会,人心隔着肚皮,连一句玩笑话都要反复掂量。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早就点破玄机,稳固的友谊需要七个维度的重叠,从语言到价值观,从幽默感到生活品味。谈何容易?电视剧《人世间》里“六小君子”的聚会,从几根糖葫芦的欢声笑语,到最后掀翻酒桌的悲愤离场,不就是现实最真实的写照吗?当有人住进高楼,有人蜗居陋室,那张酒桌上承载的便不再是情谊,而是各自生活的重压与无奈。与其在无谓的消耗中彼此折磨,不如把精力留给自己,毕竟冷暖自知,悲喜自度。
难道所有走散的关系,都注定无法挽回吗?也不尽然。演员王琳与俄罗斯好友玛莎的故事,就像一束光。失联三十年,她们以为此生再无交集,却因一场旅途中不可思议的巧合,一个电话,便重新连接了三十年的友情。这说明,真正的缘分,时间也拆不散。可这样的重逢,是命运馈赠的惊喜,不是我们强求的常态。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学会管理自己的社交预期。荷兰一项研究告诉我们,一段友谊若能跨越七年,便很可能持续一生。这七年,需要的是双方共同的经营与灌溉。同时,我们也要懂得知足,三两知己,胜过万千泛泛之交。不强求,不执着,坦然接受人生的列车上,有人上车,有人下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作别那些已经走散的人,珍惜那些依旧让你舒服的朋友。有些关系,时间到了,自然会重逢。真正的朋友,哪怕相隔万里,再见时依旧能一眼万年。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小学同学聚会感言怎么写(同学聚会)》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