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汉字的故事400字(我和她的故事)

我和汉字的故事400字(我和她的故事)

公冶靖荷 2025-10-11 硬件 1 次浏览 0个评论

“我”的故事

“我”是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无论书面语还是口语,都是使用频度最高的几个字之一。但你是否知道,“我”最早是指一种杀人的凶器呢?

“我”是会意字,从戈,甲骨文中的“我”字形如兵器。戈是古代常见的一种兵器。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钩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钩者异。戈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其突出部分名援,援上下皆刃,用以横击和钩杀、钩割或啄刺敌人,因此,古代叫作“钩兵”或称“啄兵”。后来从“戈”中引申出“杀”的含义,因此《说文》中又云:“我,古杀字。”

“戈”还可代指战争,如干戈,“偃武息戈,卑辞事汉”。可见“我”从单纯指兵器,再到“杀”“战争”等义经过了一定的历史演变。但“我”是从何时开始指称自己的呢?“戈”在古代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武器,能够激发大家的斗志。戈兵属于国家的正规军,《礼记·檀弓下》有大丈夫当“持干戈以卫社稷”,因此武士常持戈以自恃。战争中持戈的军队称“戈方”,与其他兵种相区别,“戈”便有了“我们”的意思。

西周时期,“我”开始代指自我,正式成为第一人称代词。但古代使用最多的还是“余”“吾”,第二人称用“汝”“尔”,而不是“你”。“我”“你”这些现代交际经常使用的词是伴随着元杂剧、明清小说以及近代白话文运动而逐步确立其地位的。

“她”的故事

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她”来指称女性。但在古代汉语中是没有“她”字的,表达第三人称使用“之”或“他”。“他”在宋元的话本、戏曲中可以泛指第三称的一切事物,包括男人、女人以及其他无生命的东西。

“她”的产生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其创造者是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刘半农。当时普遍提倡白话文,大量引进了西方现代文化。但在翻译欧美文学作品时,汉语第三人称不能区分性别,造成了很大的混淆和不方便。

鲁迅先生曾尝试过使用“伊”来代指女性,但“伊”来自古汉语和南方方言(本义并非专指女性),使用起来一不切实际,二不方便,很难推广。刘半农在其1917年翻译的英国戏剧《琴魂》中,试用了自己创造的新字“她”,引来保守势力的攻击和反对,舆论争论十分激烈。随后,刘半农撰写学术论文《“她”字问题》,并将文章寄回上海发表。他的新诗《教我如何不想她》更是脍炙人口,表达了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她”的思念。

刘半农创造了“她”字,结束了汉语中第三人称男女表达混乱的现象,丰富发展了汉语言文字。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了一次大仗”。

“我”和“她”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我和汉字的故事400字(我和她的故事)》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