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的其他释义是什么(启蒙中国人之四阶级社会的本质)

阶级的其他释义是什么(启蒙中国人之四阶级社会的本质)

市雪晴 2025-10-06 科技 1 次浏览 0个评论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就产生了阶级,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个阶级社会,分别对应三大阶级矛盾: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着历史的发展,这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对于人类历史的解释。

阶级的其他释义是什么(启蒙中国人之四阶级社会的本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叙事方式,把阶级社会看作一个整体,所谓阶级的本质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是劳动力的工具化。

在劳动力异化为工具之前,劳动者生产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幸福生活。除非为了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劳动者不会故意加大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

在劳动力异化为工具之后,劳动者只是生产资料的一部分,就是会说人话的牛马。

奴隶、农民、劳工对于奴隶主、地主、资本家而言,只是生产工具。

所谓压迫,是一个人或一个阶层对另一个人或另一个阶层的压迫。

人对工具,根本谈不上压迫,只是利用。

一个农民,想要摆脱工具的属性(或者部分属性),必须购置田产,成为土地的主人。

一个劳工,想要摆脱工具的属性(或者部分属性),必须掌握资本,成为资本的主人。

这就是所谓阶层流动的秘密。

一个单纯的工具人为何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因为决定一个工具人收入的不是他所出卖的劳动力,而是相对于其他同类工具人的效费比。工具人的本能反应就是提高自身作为工具的竞争力(比如提升学历和职称,推迟或抛弃婚育,996等),于是内卷愈演愈烈,婚育率走低。一个工具人虽然是工具,也会经历人所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工具人的非工具活动和属性会降低工具人的竞争力,进而被工具的主人抛弃。

所谓体制内外的区别,就是在体制内的工具人,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人性,这就是体制的优点。笔者在此所谈的人性,特指区别于生产资料的工具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要消灭阶级。

一个人或一群人,不再是另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生产工具。阶级自然就消失了。

是为启蒙中国人系列之四。谢谢阅读。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阶级的其他释义是什么(启蒙中国人之四阶级社会的本质)》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