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100位传奇诗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深度解读,还原正史
▼
他的名字,叫綦毋潜(qí wú qián),字孝通,祖籍荆南,后迁江右,因族内排行老三,又称“綦毋三”。
另外,綦毋潜复姓“綦毋”,因汉将姬霖平叛有功,故高祖刘邦赐姓綦毋氏。“潜”有蛰伏、隐藏之意,但“毋”则作不要解,所以綦毋潜一生穷游30余载,哪怕考中进士后,亦每思归隐。
这一点,与王维契合,所以他们能成为很要好的朋友,包括诗风也很像。
他笔下有一首《春泛若耶溪》,是其代表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若耶溪”位绍兴东南,传为西施浣纱之地,从尾联“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之句也能看出,綦毋潜不好尘俗。
中宗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15岁的綦毋潜西行,游学长安,一走就是15年。公元720年,綦毋潜参加了科举考试,但不幸落榜,遂返乡。
王维有诗《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这一年王维也落榜了,所以惺惺相惜,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苦读六年后,綦毋潜再度来到长安,终于考中了进士,与崔国辅同榜,那一年的状元是严迪。
随后,綦毋潜得授秘书省校书郎,历宜寿县尉、右拾遗,仕途不显。
公元730年,綦毋潜入集贤院待制,期间曾回乡省亲,过洪州时,得洪州都督热情款待,并有赠诗。
公元733年,汜水尉储光羲辞官,隐居终南山,与王维、裴迪畅游啸咏。綦毋潜有诗《送储十二还庄城》:
西坂何缭绕,青林问子家。天寒噪野雀,日晚度城鸦。
寂历道傍树,曈曨原上霞。兹情不可说,长恨隐沦赊。
受储光羲影响,不久后綦毋潜也辞了官,但并未归乡,而是漫游河山,足迹遍布名胜古迹,也写了许多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如《过融上人兰若》: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天宝元年,穷游够了的綦毋潜往返于两京之间,尝试复官,正是在这期间邂逅了王昌龄和李颀,有诗酬唱。
十年后,綦毋潜奉召回朝,出任左拾遗、转著作郎。后“安史之乱”爆发,綦毋潜再度辞官,仍未返乡,游于江淮一带,此后便不知所踪,史书无载。
盛唐诗人中,许多都是他的朋友,比如孟浩然、张九龄、王维、裴迪、李颀、韦应物、王昌龄、卢象、高适、储光羲、王湾等,算得上是交际达人了。
綦毋潜卒于何年,史书同样没有记载,但他死后,王湾有诗悼亡,题曰《哭补阙亡友綦毋学士》,其中有几联为:
寰中无旧业,行处有新苔。反哭魂犹寄,终丧子尚孩。
葬田门吏给,坟木路人栽。遽泄悲成往,俄传宠令回。
从诗中能看出,綦毋潜死后并没有留下什么家产,而且孩子还小,就连殡葬事宜也是在友人的帮助下,才入土为安的,幸好在他死后,朝廷追赠了恩荫,妻儿才有了生活保障。
这就是綦毋潜的一生经历了,不算精彩,但淡泊名利之心,值得人敬佩,所以他的朋友们,都对他赞不绝口。
在他弃官归隐后,王维曾写: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
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穷。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后人对綦毋潜有评:清回拨俗处,故是摩诘一路人。
《河岳英灵集》亦云:潜诗屹崒峭倩足佳句,善写方外之情。至如“松覆山殿冷”,不可多得;又“塔影桂清汉,钟声和白云”,历代未有。
可见,綦毋潜在盛唐诗坛,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可惜遗存的诗作仅有二十余首。
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綦毋潜简介(诗人綦毋潜穷游半生)》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