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章历史背景:齐威王
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又名婴齐,是齐桓公田午之子。他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雄主。在位期间(公元前356年―前320年),齐威王励精图治,推行改革,使齐国国力达到鼎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齐威王即位初期,沉溺于享乐,将政事委托给卿大夫,导致朝政荒废,诸侯纷纷侵扰齐国。
后来,他奋发图强,实行赏罚分明。曾奖赏即墨大夫,处死阿大夫。先后任用邹忌、田婴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虚心采纳谏言,齐国国力逐渐增强。他继承父亲桓公的做法,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广建学馆,招揽文士,讨论政事,倡导仁义,并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齐威王七年(公元前350年),扩建长城。十六年(公元前341年),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一说今河北大名东南)大败魏军,迫使魏惠王于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在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会见,互相尊为王,史称“徐州相王”。自此,齐威王成为当时天下真正的霸主,齐国也“最强于诸侯”。三十六年(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葬于田齐王陵(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
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人唯贤、励精图治而著称于史册。在位期间,他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的问题进行改革,完善法制,选拔贤能,赏罚分明,使齐国日益强大。他还进一步扩建了“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当时,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等各学派齐聚一堂,围绕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展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世称“百家争鸣”,开创了“稷下学宫”的繁荣局面。
因此,齐威王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视为“纳谏”和“明君”的典范,与拒绝纳谏的昏君形成鲜明对比。本文所选正是他采纳邹忌谏言的文章。
二、文章内容、译注及其他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齐策》
1、导读:
邹忌将已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点评
邹忌从家庭亲友间的微妙关系领悟到政治上的一番大道理,因而讽谏齐王,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现身说法,类比真切语言幽默,形象生动。虽然浅近,却有启发性。
——岳麓书社 阙勋吾 等 注《古文观止》导读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这是一篇富于哲理情趣的散文。邹忌通过一件普通的生活小事,悟出一条千古不易之理:人贵自知,自知则人莫能蔽。自知,即自胜;自胜,方能胜他,往无不顺。
文以孰美问答起首,引人入胜。继写邹忌暮寝自思,因小悟大,进而以此婉讽“王之蔽甚”。再写齐王悬赏纳谏,从而进谏渐稀。末以“战胜”点睛,水到渠成。全文层层意思俱用三叠笔法表现,环扣主旨,整而有变,因循内在气脉,语言简俏生动,细节摹画淋漓尽致。
——浙江教育出版社 钱素洲 译《古文观止》导读
2、文章内容、译注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①
于是入朝(cháo)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②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③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有余,仪表漂亮且有风度。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问他妻子:“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帅?”他的妻子说:“您非常帅,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呀?”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有些不相信,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帅?”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帅?”客人说:“徐公不如您帅。”
第二天,徐公来访。邹忌仔细端详徐公,认为自己不如徐公帅;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有所悟说:“我的妻子认为我帅,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帅,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帅,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帅。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帅。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比我严重太多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
于是就下了命令:“文武百官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时,群臣都纷纷进谏,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身居朝廷,不战,而自胜。”
注释:
① 邹忌: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讽:讽喻,用比喻、隐喻或故事来打动对方,使对方自觉接受意见。修:长,这里指身高。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昳丽:漂亮有风度。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朝:早晨。窥镜:照镜子。孰:谁,哪一个。与:和……比。及:比得上。旦日:明日,第二天。孰视之:仔细地看着城北徐公。孰:同“熟”,仔细。之:代指城北徐公。弗:远远地不如。寝:躺,卧。美我者:以我为美。私:偏爱,偏私,动词。
② 威王:齐威王,前356-前320在位。诚知:确实知道。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为:认为。地:土地,疆域。方:方圆纵横。宫妇:宫中的姬妾。左右:国君身边的近臣。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于:比。之:音节助词,不译。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
③ 善:好。乃:于是,就。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刺:指责,议论。受:给予,付予。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讥:讽刺。谤讥:指责,议论。市朝:公共场合。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时时而间进:有时候有人偶然进谏。间:间或,偶尔,有时候。期年:满一年。期:满。进:进谏。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三、延展阅读:理性思考和讽谏
一个人应该如何进行理性思考?
理性思考中有一项重要能力——反思。反思其实就是对思考本身的思考,是对真相的追问。但是真相往往并不令人舒适,所以愿意深度反思的人非常少,能够养成反思习惯的人就更少了。我们今天的故事,就是关于深度反思的。
在战国时代,男性的审美标准非常多样,既有阳刚勇武,也有阴柔秀美。由于当时社会整体更加重视文雅和气质,男性的阴柔秀美也变得尤为突出。邹忌身高八尺有余,仪表堂堂,气质出众,容貌俊美。因此,文中用“昳丽”和“美”来形容邹忌。
邹忌是一位政治家。秦国有商鞅变法,齐国则有邹忌变法。商鞅变法让秦国成为强国,邹忌变法也让齐国重振雄风。作为政治家,邹忌的理性思考和深度反思能力都非常强。正是一件比美的小事,让邹忌意识到: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而人们在面对亲近的人或有求于人的时候,也更愿意说好话。
对很多人来说,事实本身并不重要,维持良好关系才是更重要的。这就是“妻私、妾畏、客欲求”的底层逻辑。为了维持关系,好话里往往会掺杂假话。对普通人来说,这也许不算什么大事,但对一国之君来说却至关重要。齐威王一下子明白了这个道理,也理解了邹忌的用意。
乍一看,邹忌的做法非常温和委婉,这也是他的重要风格——讽谏。进谏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顺谏、直谏,甚至兵谏、死谏。而讽谏则是旁敲侧击、启发式地提出建议。这种进谏方式需要非常强的理性思考能力,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虽然邹忌的方式温和委婉,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齐国清除了最后的奴隶制残余,取消了奴隶主阶层享有的俸禄和世袭权利,并建立了完善的中央集权管理体系,制定了完备的法律。齐国的国力大增,燕、赵、韩、魏等国听说后都前来齐国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谓的“在宫廷之中,不战而自胜”。
四、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启示: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经典篇章,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巧妙劝谏齐威王的故事,展现了深刻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哲理。以下是从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1、清醒的自我认知是进步的前提:邹忌通过与城北徐公比美,从妻子、妾和客人的赞美中洞察到“偏爱”“畏惧”“有求”导致的蒙蔽,进而认识到“谄媚之言”的虚假。这启示我们,人容易因外界奉承而迷失自我,尤其是身处高位时,更需要保持清醒。真正的智慧在于认清自身局限,敢于反思,才能避免被表象迷惑。
2、委婉劝谏的艺术——以小事喻大理:邹忌没有直接指责齐王,而是用“比美”的日常事例类比国家政治,让齐王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受蒙蔽”的危机。这体现了有效沟通需要讲究策略:直谏可能引发抵触,而借事说理、由己及人更易被接受。善用类比和故事,能将复杂道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启示。
3、广开言路是治国兴邦的关键:齐威王采纳谏言后,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最终使齐国强盛。这说明,统治者唯有虚心纳谏,打破信息壁垒,才能纠正错误、凝聚民心。建立开放的反馈机制(如奖励进谏者)是组织持续改进的基础。
4、直面批评需要胸襟与勇气:齐威王敢于承认“所受蒙蔽甚矣”,并主动寻求批评,展现了非凡的格局。强者不畏惧暴露弱点,反而将批评视为自我完善的机会。包容异见的社会更具活力,压制声音只会加速衰败。
5、启示的现代延伸
个人层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警惕“滤镜式赞美”(如社交媒体的虚夸),培养独立判断力。
组织管理:企业或团队应鼓励内部反馈,避免“一言堂”,通过多元视角发现潜在问题。
社会治理:政府需畅通民意渠道(如网络问政),让公众监督成为改革的推动力。
结语:这篇古文穿越千年仍熠熠生辉,因其核心直指人性与权力的永恒命题:如何克服认知盲区,如何倾听不同声音。邹忌的睿智与齐王的胸襟共同诠释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真理,提醒我们:唯有保持谦逊与开放,才能在个人成长与集体进步中行稳致远。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产生的成语:
本文最直接衍生的成语是“门庭若市”,而“纳谏如流”(或“从谏如流”)则是从其核心思想中提炼出的经典表达。这些成语共同体现了开放言路、虚心纳谏的治国智慧,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参考:
1、岳麓书社|阙勋吾 等 注《古文观止》
2、浙江教育出版社|钱素洲 译《古文观止》
3、新华出版社|牛冲 校注《注音详解·古文观止》
4、DeepSeek、百度、Get笔记
5、棉花读书《邹忌讽齐王纳谏》
6、图片:百度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闻寡人之耳者的闻什么意思(古文观止60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与阅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