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质量管理的过程管理环节中,QC 七大手法如同实用的工具套装,能助力企业精准分析、有效解决过程中出现的各类质量问题,提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稳定性。
下面就来看看 QC 七大手法在过程管理中是如何具体应用的。
一、检查表:过程数据收集的利器1. 应用场景在过程管理中,检查表可用于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比如在电子产品组装车间,通过设计检查表,记录每小时的产品组装数量、不同类型零部件的使用数量、设备运行状态(正常 / 异常)等信息。在服务行业,可利用检查表记录客户咨询问题类型、处理时间、客户满意度等数据。

2. 实施步骤1)明确收集数据的目的,例如是为了分析生产效率还是质量缺陷原因。
2)确定需要收集的数据项目,如上述提到的产品数量、零部件信息等。
3)设计检查表格式,确保数据记录清晰、方便。
4)安排专人在规定时间和地点按检查表要求进行数据记录。

二、层别法:深度剖析过程差异1. 应用场景当生产过程出现质量波动时,层别法能帮助找到波动的根源。比如一家服装加工厂,产品出现尺寸偏差问题。通过按生产班组、原材料批次、设备型号等不同维度进行层别分析,发现某个班组使用特定批次原材料,在某台设备上生产时,尺寸偏差率明显高于其他情况,从而锁定问题所在。

2. 实施步骤先确定分层的角度,常见的有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环境等。接着,收集数据并按照选定的分层角度进行分类整理。最后,对分层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不同层次间的差异和规律。
三、柏拉图:聚焦关键问题的放大镜1. 应用场景在过程管理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但并非所有问题都同等重要。柏拉图可用于确定影响过程质量的关键少数问题。例如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存在代码错误、功能缺失、用户界面不友好等多种问题。通过统计不同问题出现的频次及对项目进度和质量的影响程度,绘制柏拉图,发现代码错误占比高达 70%,严重影响项目进度,这就是需要优先解决的关键问题。

2. 实施步骤1)收集质量问题的数据,包括问题类型、出现次数等。
2)按照频次从高到低对问题进行排序,并计算每种问题的累计频率。
3)绘制柏拉图,横坐标为问题项目,纵坐标为频次和累计频率,通过图形直观找出累计频率占 80%左右的关键问题。
四、因果图:挖掘问题根源的探针1. 应用场景因果图常用于分析过程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例如,一家食品厂生产的面包出现口感不佳的问题,运用因果图,从人(操作人员技能、责任心)、机(烘焙设备性能)、料(面粉质量、添加剂用量)、法(烘焙工艺、配方)、环(生产车间温湿度)等方面全面分析可能的原因。

2. 实施步骤1)明确要分析的质量问题,作为因果图的“果”写在右侧。
2)从人、机、料、法、环等大方面展开,分析每个方面可能导致问题的原因,逐步细化,形成树枝状的因果关系图。
3)对图中列出的原因进行讨论、筛选,找出最可能的原因。
五、散布图:探寻变量关系的纽带1. 应用场景在过程管理中,有时需要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散布图就能发挥作用。比如在化工生产过程中,想了解反应温度与产品纯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收集不同批次生产中反应温度和产品纯度的数据,绘制散布图进行分析。2. 实施步骤1)收集成对的数据,如温度值和对应的纯度值。
2)确定横坐标和纵坐标代表的变量。
3)将数据点绘制在坐标图上。
4)观察数据点的分布趋势,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正相关、负相关还是无明显相关关系。

六、直方图:展示过程分布的窗口1. 应用场景直方图可直观展示生产过程数据的分布情况,判断过程是否稳定。例如在机械零件加工过程中,通过测量一批零件的尺寸,绘制直方图,观察尺寸分布是否集中在公差范围内,以及分布形态是否符合正态分布,以此判断加工过程是否正常。

2. 实施步骤第一步,收集数据。
收集至少50个以上的数据,确保数据具有代表性,覆盖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第二步,确定极差。计算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即极差,为后续分组提供依据。第三步,确定组数和组距。
- 确定组数:根据数据量和分析需求,一般选择5-12组。可使用经验公式

作为参考。
- 计算组距:

。组距宜取整数,方便计算和观察。
第四步,确定组界。
- 第一组下限:

- 各组上下限:依次加上组距,确定每组的边界,确保数据不落在组界上。第五步,编制频数分布表。统计每个组内数据的个数,即频数,并计算频率(频数除以总数据量),形成频数分布表。第六步,绘制直方图。- 横轴:表示数据的分组区间,等间距排列。- 纵轴:表示频数或频率。- 绘制矩形:以组距为宽度,频数为高度,绘制各组的矩形。3. 注意事项- 合理选择组数和组距:组数过多会使图形过于复杂,组数过少则无法反映数据分布特征。- 避免数据落在组界上:通过调整组界,确保数据明确归属于某一组。- 结合其他工具分析:将直方图与规格界限、正态分布曲线等对比,深入分析过程能力。通过以上步骤,直方图成为展示过程分布的重要工具,为质量改进和过程控制提供有力支持。
七、控制图:过程稳定性的监测仪1. 应用场景控制图用于实时监控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以饮料灌装生产线为例,通过在生产线上每隔一定时间抽取样本,测量饮料的灌装容量,绘制控制图。一旦发现数据点超出控制界限或呈现异常的排列模式,就表明生产过程可能出现了异常,需要及时调整。

2. 实施步骤1)确定要监控的质量特性,如上述的饮料灌装容量。然后,收集数据,一般先收集 20 - 25 组样本数据,每组样本数量保持一致。
2)计算每组数据的统计量,如均值、极差等。
3)根据数据计算控制界限,常见的有中心线(CL)、上控制限(UCL)和下控制限(LCL)。
4)将样本数据的统计量绘制在控制图上,观察数据点的分布情况。如果数据点在控制界限内且随机分布,说明过程处于稳定受控状态;若数据点超出控制限或呈现规律性变化,如连续上升或下降趋势、周期性波动等,则需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措施纠正。
在过程管理中灵活且恰当地运用 QC 七大手法,能够让企业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生产或服务过程,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不断优化过程质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品质管理七大手法(过程管理巧用 QC 七大手法解锁质量提升新密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