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技术限制
● 有机物保护难:秦始皇陵在地下封闭保存了两千多年,地宫内处于相对恒温、恒湿、缺氧、无菌的稳定环境。一旦陵墓被打开,大量的文物将暴露在空气中,温湿度、氧气含量等环境因素的剧烈变化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例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绘漆器,刚出土时色彩鲜艳,但接触空气后迅速褪色、变形。如果贸然挖掘秦始皇陵,其中可能存在的丝织品、竹简、壁画等有机质文物也会面临同样的风险。
● 金属文物易氧化:陵墓中的金属制品,如青铜器等,在地下长期处于特定的化学环境中,表面形成了一层稳定的锈层。挖掘后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分和其他物质接触,可能会加速氧化和腐蚀。兵马俑身上原本是有彩绘的,但在出土过程中,由于与空气接触,短短几分钟内,彩绘就发生了卷曲、脱落。
陵墓结构复杂
● 地下水位影响:秦始皇陵位于骊山脚下,地下水位较高。据探测,地宫周围存在着庞大而复杂的地下水系,如果挖掘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控制地下水,地宫可能会被水淹没,不仅会对文物造成破坏,还会给挖掘工作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 防盗设施未知:史书记载秦始皇陵中设有大量的防盗机关,如暗弩、陷阱等。虽然经过两千多年,这些机关可能已经失去了部分功效,但由于其具体位置和工作原理不明,挖掘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触发机关,危及考古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可能对文物造成破坏。
文化意义考量
● 保留神秘感:秦始皇陵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帝王陵墓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神秘色彩。保留其未发掘的状态,能够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吸引更多人关注和研究历史文化。
● 尊重历史传统:从文化和传统的角度来看,陵墓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代表着对逝者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敬畏。在当前技术和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不轻易挖掘秦始皇陵也是对历史和传统的一种尊重。
资金和人力投入巨大
● 挖掘成本高:挖掘秦始皇陵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考古勘探、挖掘设备购置、人员培训、文物保护等方面。而且挖掘工作可能会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期间的资金需求是巨大的。
● 专业人员不足:如此大规模的考古发掘需要大量专业的考古人员、文物保护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目前,我国虽然在考古领域拥有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但要满足秦始皇陵挖掘和保护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储备更多的专业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秦始皇墓为什么不挖掘(秦始皇陵墓不进行挖掘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