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蚊子轻轻叮咬,可能引发一场跨国疫情;一次动物交易,可能带来数亿美元损失。裂谷热,这个听起来陌生的传染病,却是非洲大陆反复出现的噩梦。在非洲东部和南部地区,裂谷热已成为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和农业经济的人畜共患病。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裂谷热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主要影响动物,但也可传染给人。该病毒最早于1931年在对肯尼亚裂谷的羊群进行流行病调查时发现。
一、病毒的基本特征
裂谷热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是一种RNA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约90 - 110纳米。该病毒的基因组由三个节段组成——L、M和S片段,这种分节段的结构使病毒具有更高的变异潜力。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56℃加热40分钟即可灭活。它对酸、脂溶剂、去污剂和甲醛也非常敏感。
二、传播途径与媒介
裂谷热的传播涉及一个复杂的循环系统,连接着蚊子、动物和人类。动物感染是裂谷热传播的核心环节。多种家畜如绵羊、山羊、牛、水牛、骆驼等都可感染裂谷热病毒,成为主要传染源。人对裂谷热病毒普遍易感,感染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发生:一是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组织、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或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二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伊蚊、库蚊、按蚊等多种蚊种均可传播,其中以伊蚊为主。迄今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报道。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人类感染裂谷热病毒后的潜伏期为2至6天不等。大多数人类感染没有症状或仅导致轻微疾病,特点是出现流感样发热、肌肉和关节疼痛和头痛。有些患者会出现颈部僵硬、对光敏感、食欲不振和呕吐。然而,约1% - 2%的患者会发展成严重疾病,通常表现为以下三种综合征中的一种或多种:眼部疾病(0.5%至2%的患者)通常在首发症状出现1至3周后发生,患者报告视力模糊或视力下降,如果黄斑发生病变,50%的患者会永久失明;脑膜脑炎(不到1%的患者)常在裂谷热最初症状出现1至4周后发生,特点包括剧烈头痛、失忆、出现幻觉、思维混乱、定向障碍、眩晕、惊厥、嗜睡和昏迷;出血热(不到1%的患者)症状在发病2至4天后出现,患者有出血体征,如呕血、便血、紫癜皮疹或瘀斑等,病死率很高,约为50%。诊断裂谷热可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试验、IgG和IgM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病毒分离等方法。
四、非洲多次暴发的原因
裂谷热在非洲反复暴发并非偶然,而是环境、生态和人类活动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气候因素是裂谷热暴发的主要驱动力。在非洲、沙特阿拉伯和也门发生的裂谷热疫情与高于平均水平的降雨期存在密切关联。东部非洲的裂谷热疫情与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温暖期出现的强降雨有紧密联系。蚊媒的垂直传播是病毒长期存留的关键机制。雌蚊能通过虫卵将病毒直接传给后代,从而孵化出新一代受感染蚊子。带有病毒的蚊子一次可以产下无数的卵,这些蚊卵中都带有裂谷热病毒。蚊卵的生命力很强,在干燥的环境中可存活数年。生态环境变化也为疫情暴发创造了条件。灌溉系统每年会长时间大量出现蚊虫种群,这些地方是十分有利于疾病继发传播的地点。动物贸易和人类活动则加速了疫情的扩散。伴随着非洲之角受感染牲畜的交易活动,裂谷热于2000年9月蔓延到沙特阿拉伯和也门,这标志着在非洲大陆以外地区首次报告出现这一疾病。
五、防治挑战与展望
面对裂谷热的持续威胁,当前的防控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在预防方面,动物疫苗接种是关键。实施持续的预防性动物疫苗接种规划可以预防在动物中暴发裂谷热疫情。现已开发出经过改良的兽医用减毒活病毒和灭活病毒疫苗。但需要注意的是,要想防止动物流行病,就必须在疫情发生前开展动物疫苗接种。一旦发生疫情,就不应再进行动物疫苗接种,因为使用多剂量瓶和重复使用针头和注射器加剧疫情的风险很高。对于人类,现已开发出一种人用灭活疫苗。不过,这种疫苗尚没有获得许可且尚未投放市场。该疫苗已从试验角度得到使用,以保护处在裂谷热极大暴露危险中的兽医和实验室人员。治疗手段也非常有限。由于大多数裂谷热人类病例的病情相对较轻且病程较短,因此不需要任何特别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病例,主要治疗方法是提供早期强化支持性护理。裂谷热病毒被列入具有巨大的国际传播危害性和可能用于生物恐怖主义的病毒清单。在过去的60年里,裂谷热病毒在非洲造成了大规模、破坏性的周期性流行和暴发。利用卫星图像和天气/气候预报数据的裂谷热预测模型和早期预警系统至关重要。这些系统可用于在疫情早期阶段发现动物病例,使主管部门能够采取措施避免发生流行病。
裂谷热的防控不仅是非洲地区的问题,也是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议题。正如世卫组织所警告,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贸易活动增加,裂谷热存在向亚洲和欧洲等其他地区传播的可能性。正如一句非洲谚语所说:“当两只大象打架时,受伤的是草地。” 在人类与病毒的斗争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与科学智慧,才能避免成为那一片被践踏的草地。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非洲的天气一年四季都很热吗(什么是裂谷热为何它能多次在非洲暴发)》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