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大树像什么挺立在路旁怎样补充(一双手的故事)

高高的大树像什么挺立在路旁怎样补充(一双手的故事)

仍雨南 2025-10-14 游戏 2 次浏览 0个评论

自人民日报社小北门至西大门,有两列高高挺立的大树。在树荫之下,有一条宽广的林荫路。路旁树荫掩映下有一扇简陋的小门,斑驳,陈旧,毫不起眼,许多报社新人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这扇门,就是当年人民日报社医院的正门。儿时记忆中,一双温暖的手,曾经牵着幼小的我,无数次踏着林荫路,走进这扇门,迎接繁忙却充实的一天。

高高的大树像什么挺立在路旁怎样补充(一双手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双手,曾经妙手回春,曾经扶危济困,救治了无数同仁,自建国伊始,数十年操劳不辍。她的医术人品,从历届社领导到普通工友,人人称道。当年的社长邓拓等社领导还点名一定要她给自己看病。这双手也被评为我国首届“全国三八红旗手”。

然而在我的记忆里,却从来没有她授勋获奖的风光画面,浮现出来的,总是一幕幕夜半时分,她从酣睡中披衣而起,匆匆出门的场景。

报社的老邻居们都知道,那是她,一次又一次匆忙赶去,出诊救人。

记得有一次,夜里两点多,突然听到有人不停地砸窗户,原来是患者家属。年过六旬的她毫不犹豫地起身收拾好医务用品,只和家人匆匆撂下了一句话:“救人要紧!”

还有一次,大雨滂沱,北京从来没有下过那么大的雨,积水已没过小腿,但为了救治报社同仁,她还是不顾危险上门诊治,回来时已是全身湿透,她自己却无暇顾及,还再次打电话叮嘱病人家属。不想由于泥水太脏,且渗入肌肤,第二天她皮肤开始发炎,加之全身淋雨,发起了高烧。幸亏她身体底子好,且60多岁的她还算年轻。

2003年,她已经81岁了,可报社同仁几十年来已习惯了有病便向她求助,忘记了她已不再年轻。她不顾高龄与家人的极力劝阻,还是那句话:“救人要紧!”这是她,一位耋耄老人,最后一次出诊。

这一次,她为了救治病人,自己却被传染上了严重的肺炎,命在旦夕,幸而自己是医生,才依靠自我治疗顽强地挺了过来,但她的身体自此就垮了下来,从此判若两人。而这,她从来没有和任何人提过,只有自己家人才了解情况。

不论凌晨还是深夜,不论刮风还是下雨,只要病人需要,她都毫不犹豫,不顾疲劳,披上衣服就去出诊,直到自己身体垮下来。

后来,她病危住院了,却还不忘时刻关注邻床病友老记者陈柏生的安危。为了不让病友陷入深度昏迷而失去生命,她忍着病痛,一遍遍呼唤:“柏生,柏生……”,几次竟不顾自己的病体,彻夜未眠。这双手,捧出医者那最后一点生命的微光,守护了她一生中最后一个“病人”。

在这条平凡而又不凡的林荫路上,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走过春暖花开,走过夏花绚烂,走过秋叶静美,走过冬雪皑皑。林荫路上的一草一木,早已熟悉她轻轻的脚步,瘦小的身影,看着她的背影从矫健到伛偻,头发从乌黑转成花白,然后渐渐消失,变成小北门处宣传栏上一张洁白的讣告,最后留下报社社史馆荣誉榜上一个小小的名字,融入了集体回忆,融入了历史,化作共和国史诗中,一个闪光的标点。

正是这双手牵着我走过林荫路,走进人民日报社,更以身作则,让我深深懂得了人民日报人的优良传统和奉献精神;也正是这双手,像春风传递温暖,将无数共和国缔造者们坚守的初心,穿越70年的风风雨雨,传递给我。那份历久弥深的爱国热忱,那些共产党人的珍贵品质,就这样,牢牢铭刻在了我的心里,激励我在70年后的今天,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高高的大树像什么挺立在路旁怎样补充(一双手的故事)》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