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天天围着灶台转的成都家庭主妇,居然在永州道县吃到了比家里泡菜坛还下饭的东西,这事儿说出去邻居张嬢嬢都得瞪大眼睛问我是不是吹牛。咱们成都人对吃有多挑剔不用我说吧,早上起来一碗面要讲究红油亮不亮,中午炒菜要算着豆瓣酱放多少,结果到了道县,随便找个小馆子端上来的菜,都能让我多刨两碗白米饭。

头天中午下了火车,我跟着导航找吃饭的地方,看见一家挂着道州扎肉招牌的馆子就钻进去了。老板说这扎肉是道县的老手艺,得选新鲜的五花肉,切成长方块,先用盐腌上大半天,再用柴火熏得油亮亮的,吃的时候蒸一蒸,那油汁儿都能浸到米饭里。我夹了一块放嘴里,肥的不腻瘦的不柴,还有股子柴火的香味,比我们成都的腊肉多了点酱香味儿,配着他们当地的剁椒,我当场就把一碗饭干完了。后来才知道,这道州扎肉还是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呢,以前是过年过节才做的硬菜,现在天天都能吃到,不过要找那种老街里的馆子,味道才正宗。

吃完午饭我去了濂溪故里,就是周敦颐的老家,在道县清塘镇楼田村。本来想着就是看看老房子,没想到里面藏着不少有意思的事儿。那里面的濂溪祠是明朝建的,后来修过好几次,院子里的那棵千年古柏,树干粗得要两个人才能抱过来,枝桠长得乱七八糟的,却透着股子精神劲儿。

祠堂里摆着周敦颐的画像,还有他写的爱莲说的刻碑,我虽然没怎么读过书,但也知道“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原来就是从这儿来的。旁边还有个爱莲池,夏天的时候满池的荷花,现在虽然没花,但是水清清的,看着心里就舒服。村里的路都是青石板铺的,走在上面咯噔咯噔响,两边的老房子墙上还画着莲花的图案,连墙角的青苔都透着股文气,跟我们成都那些热闹的古镇完全不一样,这里安安静静的,连狗叫都听得清清楚楚。

下午我去了月岩,听说是道县最有名的景点,离县城有20多公里。到了地方我才发现,这月岩居然是个天然的山洞,洞口大大的,从外面看像个月亮。

走进去一看,里面宽敞得很,抬头能看见头顶的岩石,有的地方透着光,洒在地上斑斑点点的。洞里还有好多石刻,都是以前的人写的字,有的清楚有的模糊,我凑过去看了半天,也就认出几个简单的字。听旁边的导游说,这个月岩还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形成有几百万年了,以前徐霞客还来这儿考察过呢。我沿着洞里的小路走了一圈,脚底下的石头有点滑,得慢慢走,走到最里面还有个小水潭,水凉丝丝的,把手伸进去泡一会儿,整个人都清爽了。不过要提醒一句,去月岩最好穿防滑的鞋子,而且里面光线不太好,最好带个手电筒,不然容易踩空。

晚上我又去寻吃的,这次尝了道县米粉。跟我们成都的米粉不一样,道县米粉是圆滚滚的细粉,汤是用大骨头熬的,乳白色的,上面撒点葱花和肉末,再加点他们当地的酸豆角,那味道绝了。我还点了一份米饺,皮是用米做的,软软的,馅儿是韭菜和肉末,蒸好之后蘸点醋,一口一个停不下来。

老板说他们道县人早上就爱吃米粉和米饺,就像我们成都人爱吃面一样,都是从小吃到大的味道。我边吃边跟老板聊天,老板说这几年道县变化大得很,以前好多老房子都破破烂烂的,现在都修好了,还搞了不少旅游景点,来玩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这小馆子的生意也比以前好多了,说话的时候脸上都带着笑。

第二天我去了鬼崽岭遗址,这个地方可邪乎了,在道县祥霖铺镇田广洞村,山上到处都是石头刻的小人儿,有站着的有坐着的,还有缺胳膊少腿的,加起来有几千个呢。听当地人说,这些石俑最少有几千年历史了,比秦始皇兵马俑还早,至于是谁刻的,用来干啥的,到现在都没搞明白。我站在山上往下看,密密麻麻的石俑摆在那儿,风一吹过,树叶子沙沙响,心里还真有点发毛。

旁边的牌子上写着,这个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还在慢慢研究呢。我觉得这个地方虽然看着有点怪,但挺有价值的,就是配套设施不太好,连个卖水的地方都没有,我去的时候带的水喝完了,渴得不行,还是跟旁边的游客借了半瓶。

这趟道县之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地方不像成都那么热闹,但是有自己的味道,不管是吃的还是玩的,都透着股子实在劲儿。扎肉、米粉这些小吃,看着普通,吃起来却让人忘不了;濂溪故里、月岩这些景点,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装饰,却能让人静下心来。

不过也有不太方便的地方,比如有些景点离县城远,公共汽车班次少,我好几次都得等半个多小时才能坐上车子;还有些餐馆环境一般,桌子擦得不是很干净,要是讲究点的人可能会不适应。我觉得道县要是能把这些小问题解决了,来玩的人肯定会更多。反正我回去之后,肯定要跟张嬢嬢她们好好说说,让她们也来道县尝尝这儿的扎肉,看看这儿的月岩,别总觉得只有成都的东西最好吃。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扎肉的做法(成都家庭主妇一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