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小时候听我爷爷闲聊,说中国曾经版图大得吓人,什么外东北、外西北、外蒙、唐努乌梁海,全加起来比整个印度还多。但现在这些名字你在地图上看见了吗?大多数人只知道二战时中国算打赢了,是联合作战的那“五大巨头”之一,可咱们的国土,怎么也不像胜利者那样“收回来”——这是怎么回事?真的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我们打胜了,却没拿回应有的东西”?
其实,说到底,还是近代历史的那些曲折摆在那儿。你看1840年以后,中国的土地就像一块块被割去的衣服布料,缝不回来了。三百多万平方公里,随便算一算,够你跑上几天几夜,也还是在别人家的地界上转圈。但你真要刨根问底,这些地方怎么就回不来了?胜利了,怎么还不像别的赢国那样“讹回一块地”?
这个问题吧,不只是中国自己的事儿,还得看看隔壁苏联的“身段”。你别说,苏联也是二战帮着打赢了的强国。人家那会儿,地方大,兵多,跟着盟友分蛋糕时,基本嘴上不饶人。你中国想和日本要地,那行,和德国人,也能说说,但苏联,你哪怕站在联合国门口喊三天,最后也很难让他们“退货”。原因很简单——苏联自己就是战胜的一方。明算账,谁都跟自己兄弟讲不了理。
你要是跟我一样,喜欢翻旧书,还能看到不少故事。比如苏联把之前沙俄时期抢来的一圈地,几乎都捏在手里,一来是打仗得利,二来他们觉得这些地方是“祖传”的。咱们要是想要回来,那可麻烦了。你想想,苏联的地盘当时多到吓人,2240万平方公里,和美国加加拿大还多一截。那里面,清朝给割的那些地,全算做了“俄国家底”,尤其外东北和外西北,早已成了他们的新家园。
讲句实话,苏联在打欧洲仗的时候,损失大的真叫人心疼,好几千万伤亡。所以后面分战果的时候,谁都要考虑“你家死得多,分得也多”,这就像家里兄弟打伙做活儿,干得多的总要多拿几口饭。只是亚洲战场上,苏联一直慢吞吞,直到1945年8月才跟日本翻脸。有人还说他们“偷偷帮了一些忙”,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大头的动作在欧洲,亚洲这边,他们还一直“攒着劲”,深怕日本北上捅自己一刀,结果索性保持表面上的友好,也不是真的想着和中国一起收复失地。
你要问二战后,分蛋糕到底怎么算?这里面乱得很。欧洲那边,苏联直接拿了不少地皮——东欧那几块,波兰、捷克、东德什么的,基本都“听话”,亚洲嘛,苏联手也没闲着,库页岛、千岛群岛,甚至咱东北的一些铁路、港口都捞走了。辽东半岛还租来当海军基地,中东铁路干脆合伙经营,实权还在他们手里。中国想问问:“兄弟,能不能退一点?”苏联只是笑笑。你当这里是菜市场啊,哪有这么讲价的?
其实要不是雅尔塔会议这茬,中国还真有机会跟苏联谈谈外蒙的归属。可1945年,那会儿天刚亮,德国一投降,苏联马上按协议出兵,掐着点儿“对日宣战”,赶得像出租车司机赶点位。按他们的算盘,欧洲问题刚定,立马来亚洲捞最后一把。美国原子弹已经炸了日本,再拖下去,实在也拿不到好处。所以苏联动手干脆,脚步几乎踩在协议上,速度够快,大家也是啧啧称奇。
一轮突击下来,关东军被苏联压得透不过气来。东北那片也顺理成章落进了苏联的“谈判篮子”。这样你想收复外蒙就更难了,英美那边也早就答应了苏联的条件,最后中国只能眼睁睁看着外蒙“保持独立”,成了苏联的后院。这种感觉,就是你明明占大便宜,却只能看着别人端走你家饭碗,还得笑脸陪着。
你要说和苏联人讲理,他们其实比谁都刚。“道义、情谊、条约”,这访问团翻几百本资料也唤不回一点地。真正管用的,才是拳头。1689年,《尼布楚条约》就说好了两国边界,可到了1858年,沙俄说抢就抢,外东北就这样丢了。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又被逼着签,把西北大片让了出去。1871年,占了伊犁十年,到了1881年才算“撕开点口子”。对我们来说,每次都是心疼,但人家根本不放在心上。
民国初年,苏俄嘴上说要“归还沙俄时代抢来的地盘”,但等到自己地位稳了,就什么都不认了。一旦成了苏联,手里的地越攥越紧,外蒙、唐努乌梁海都成了自家门口“防火墙”,要谈归还,你只能听到一句冷冷的“不可能”。这就像两个人打牌,一个人总是换着说规则,怎么也不让你赢。
其实,从沙俄时代到苏联,咱们缺的不是道理,是底气。从前的中国,总想着靠签条约、讲公理,最后都是“白纸黑字输了地”。苏联那边,一切靠实力说话。一战、二战,打得热火朝天,地盘全算“战果”,连回头谈判都多是摆出“祖宗留下来的”——对他们来说,这些地方“早就是俄国的一部分”,你想让他们还回来,难度比登天还大。
外蒙的事,苏联一开始也只是想着搞个盟国,缓冲日本。唐努乌梁海直接变成了俄罗斯的“直辖区”,外蒙明面上也没算彻底并入,而是拉出来当“卫星国”。其实这么做,是顶着国际舆论压力,表面功夫做得足,骨子里谁都清楚——这地方早晚归苏联“安排”。
有时候我会琢磨,这样的故事,如果发生在我们身边会怎么选?明明两家一起打仗,结了盟,最后分家时,谁强谁说了算。你没底气,即便嘴头上占理,条约也改不了什么。
你看现在,有些人还会聊“如果再强一点,会不会拿回来”。其实现实很冷,除非翻天覆地,否则这些土地就是一去不复返了。也有不少老人感慨:“打仗了那么多年,换来的还是满满惆怅。”可吃亏的事,没人想再碰。我们这些后人,讲起这些旧事,总觉得心里酸酸的,有种讲不明白的无力。
话说回来,国家的命运,有时和个人的生活还真像,你付出了很多,但结果全不一定都如你所愿。有时候不怕输,就怕没资格去争。这份复杂,说到底,谁强谁才说得算,谁弱谁就只能听天由命。这道理,你说残酷也行,说现实也没错。只是不知道这样的安排,将来哪天会不会再被谁打破呢?有时候想想,也许我们该记住那些丢掉的土地,不光是片片疆土,更是我们曾经的伤心事。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羸国的解释是什么(作为二战战胜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