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听过,一种颠覆的理念——“听话”不是美德,“顺从”是疾病的开始!
这是心理学界,普遍认同的。心理咨询中,很多从小听话的孩子,长大后,活得很憋屈。甚至让身体买单,患上各种身心疾病,让人心疼。
他们曾是“别人家孩子”,是父母甚至家族的骄傲。或许拥有普世成功,至少看起来光鲜亮丽,却无缘幸福。
张女士正闹离婚,十几年婚姻,早已名存实亡,让她如溺水,一直苦苦挣扎,想奋力浮出水面。
离婚似乎板上钉钉,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竟然没离成!不是她犹豫,是二老觉得离婚“太丢脸太掉价”,一哭二闹三上吊。
不忍父母痛苦,情绪如坠深渊,感觉活着寡淡无趣,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甚至想一了百了。
诊断为轻度抑郁,她的心路历程是这样的: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要考虑他们的感受。
活了40多岁,没让父母操过一点儿心,从小到大,听话懂事,是标配。
努力念书,考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大学时,父母不让谈恋爱,她照做。
毕业后,放弃魔都工作机会,回家乡考进编制,和他们精心挑选的人相亲、结婚。
只想让父母开心,凡事都顺着他们,浑浑噩噩活着。现在想解脱,想做一次自己,却得不到支持,连死都要考虑他们的感受!
创造性,是按照自己的感觉而活;顺从,是“我听你的”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和节奏生活,是多少人痛苦的源头!宁肯委屈自己,给别人脸,然后长成一张被生活欺负的脸,是谁的悲哀?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话,没有最扎心,只有更扎心:“创造性是幸福的源头,顺从是疾病的开始。”
创造性,是按照自己的感觉而活;顺从,是“我听你(别人)的”。
当下有个流行语,很好诠释了创造性——“主体性”。
指的是,对自我价值的确立,对生活主动权的掌控,对当下及未来人生规划的主导等。
即知道自己要什么,想过什么样的人生,勇于做自己。
武志红老师的原生家庭,让他在做事上,充分自主。学习和工作中,呈现一种强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几乎不折不扣,按照自己的感觉,做选择。所以,有一种存在感。
比如,你按照自己的感觉吃饭,吃饱了,自然不会再硬塞。那么,你在吃饭这件事上,就存活了一次。
他的肺腑之言,让人记忆犹新:“如果你的生命中,基本上都呈现了这么一种基本盘,就有了一种整体的存在感,我存在于此。
这时,你会有一种深深的自由感。它是这样一个逻辑,我选择,我存在,我自由。”
每个人是生命的第一责任人,务必成为如己所是,非他人所愿,是对自己起码的尊重。
写在最后真正内核稳定的人,才有可能笃定做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不在意他人褒贬。
庄子有句至理名言,当下依然适用:“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意思是:全世界认为我做得好,我也不更加勤勉;全世界说我做得不好,我也不沮丧。
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一个奇迹,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完全有资格,也有能力,过自己的原创人生。
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是创造性生活,是幸福的源头。
给自己一个机会,还自己一个惊喜,甚至奇迹,把人生活成旷野,让一切皆有可能!
【本体自在:终身成长者,关注自我成长,期待遇见更好的自己!欢迎关注@本体自在,一起践行、成长!】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顺从的意思顺从的意思是什么(心理学听话不是美德)》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