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秘史皇太极秘史简介(大清风云皇太极四征伐朝鲜)

皇太极秘史皇太极秘史简介(大清风云皇太极四征伐朝鲜)

贵煜 2025-10-19 游戏 1 次浏览 0个评论
大清风云——皇太极(四、征伐朝鲜)

作者:杨新刚

治理内政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皇太极明白这个急不得。但作为一个靠战争而生的军事集团,还需通过启动战争来维持它的高效运转。因为,后金就是通过对周围势力斗争的胜利而发展壮大起来的,这是他们的发家直本。但是,由于长期的征战,使得后金的社会生产力极其薄弱,要巩固它的政权,也必须不断对外进行新的征服,以通过俘虏人口、掠夺财物来进一步充实自己。所以,在处理完努尔哈赤的后事,初步解决完国内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之后,皇太极开始考虑如何启动他就位以后的第一场战争。

谁会是第一个目标?

毋庸置疑,大明是后金终极攻取目标,这个目标从努尔哈赤开始就从未改变过。皇太极很清醒,虽然明朝屡败于后金,国力大为削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延续中原地区数百年,根基牢固,不是轻易就能够攻克的。前面说过,宁远大捷之后的袁崇焕士气正盛,应避其锋芒。所以,大明暂时不能碰。

那除了大明之外,多年来的欢喜冤家,就只剩下蒙古和朝鲜了。

努尔哈赤时期,蒙古和大明以及后金之间的关系非常不稳定,经常是谁给好处我就靠着谁,谁处上风我就仪仗谁。努尔哈赤宁远打了败仗,蒙古各部又纷纷倒向明廷一边。努尔哈赤本来就懊恼至极,蒙古各部见风使舵的做法如同火上浇油,这岂能让努尔哈赤容忍。宁远之战三个月后,努尔哈赤纠集大军,直扑蒙古喀尔喀五部,一通猛打将其大部制伏,为皇太极扫除了眼前的障碍,只剩下漠南蒙古中以林丹汗为首的一些部落一时不足为患。

但是,朝鲜与蒙古不一样,在立场问题上一直很坚定,从来都是站在明朝一边。

朝鲜自古就与中国睦邻友好。明朝建立后,李氏朝鲜同中国的关系进一步发展,接受册封,是明皇朝的属国,称明朝为“父母之邦”。虽然在明朝统治辽东时期朝鲜与女真存在一些经贸往来,但后来后金政权成立后,李氏朝鲜仍然坚定不移站位明朝,完全赞成和执行明朝对后金的一系列政策,还从军事、经济上给予明朝力所能及的支持。如萨尔浒之战中,朝鲜就派出一万精兵参与了对后金的斗争。

一个与明朝交往过甚的朝鲜,对后金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从努尔哈赤死、皇太极即位,到当年十月,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朝鲜作为后金的邻国,既不派人吊丧,也不派人恭贺新汗登基,相反,还接纳了数十万从后金逃亡的辽东汉人。可谓,真是不把后金放在眼中。

而更让后金恼怒的是,李氏朝鲜允许明军驻扎在它的领土之上,成为后金的心腹之患。对于皇太极来说,前有关外宁远的袁崇焕,后有驻扎朝鲜的毛文龙,可以说是腹背受敌。以往,努尔哈赤时期曾数次有过出兵朝鲜的动议,但慑于双线作战会被前后夹击,最后均未实施。而今,要想实现后金的宏伟蓝图,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以及王公贝勒因为“汉族逃人”避难朝鲜的冲天怨气,皇太极认为是时候要拔掉朝鲜这根钉子了。况且,这场战争如果取得胜利,也有助于提升君威。老子不敢做的事情,儿子来做。不过,想要解决后金多年的后顾之患,是得要好好动一番脑筋的。

怎样能够避免腹背受敌?皇太极打出了与袁崇焕议和这张牌。

皇太极与明朝议和,始于明辽东巡抚袁崇焕派人吊唁努尔哈赤之死。袁崇焕的这一行动,出乎皇太极的意料之外,毕竟双方敌对了十几年。但双方都有相互试探的意图,一方想乘机探测后金的虚实,另一方则想了解明朝的真正意图。皇太极对袁崇焕的举动积极回应,礼遇来使之后,派人往报致谢并致书袁崇焕,正式提出两国议和的主张。1626年十二月中旬开始近四个月时间之内,双方使者你来我往于沈阳与宁远之间,不断提出各自议和主张。一方一面解释后金兴师反明为“七大恨”所致,一面提出若两国和好,明应以金十万两、银百万两、绸缎百万匹、毛青布千万匹作为和好之礼。很显然,后金的这些议和条件,反映了后金国内急需物资和对外传统掠夺政策,这和明抢无疑。而另一方呢,一面承认“往事七宗,汗家报为长恨者”事出有因,一面要求后金归还辽东土地,送回被虏民众。至于后金要求的岁币,明朝可以给,但数量应该裁减。而且,后金还应立即撤回出征朝鲜之师,以示议和诚意。议和后,后金应该“恭敬大明皇帝”,一如既往替大明看守边防,大明自有赏赐。一句话,一切都会回到后金反叛之前原来的状态。

是不是要呵呵了,这样的议和能成功才怪。

虽然议和过程之中,看着各自据理力争、分歧很大,但表面上又都充满了诚意。只不过,就在双方议和期间,皇太极却悄无声息地将朝鲜给收拾了。

天聪元年(1627年)正月初八,新年刚过完,皇太极就委派阿敏、济尔哈朗、亲弟阿济格等,统率三万大军出征朝鲜。出兵时皇太极表示,此次出兵不单纯是为了征服朝鲜,也是为了驱逐驻守朝鲜的毛文龙。后金军初八从沈阳出发进入朝鲜之后,十四日开始,一路所向披靡,很快攻破义州、铁山、安州、平壤等城池,至二月初七,仅二十几天就直逼朝鲜王京汉城。这期间,朝鲜政府与毛文龙丝毫没有防备,所以损失惨重。面对这种情况,朝鲜王廷大惧,一面派人向明廷告急,一面遣使与后金讲和,以缓其师。但是,内无险可守,外无援兵,最终迫于后金的强大武力,与后金结成“兄弟之盟”,朝鲜不许设防,随时接受后金钳制和监视,年赠岁币给后金。

朝鲜称此役为“丁卯虏乱”,它与后金订约是被迫的,为了缓一时之祸。此后,朝鲜与后金的关系没有因为“盟约”而增进,反而双方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朝鲜一直期待着依靠明朝的力量报仇雪恨,所以对待后金的态度时有变化,直至崇德元年(1636年)与后金第二次战争(后表)完败并成为清朝属国才发生了质变。

后金这次征讨朝鲜的战争过程中,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一下,那就是明将毛文龙虽然号称拥兵十几万,却躲在皮岛不敢出去增援,并推脱责任说朝鲜勾引后金来害他,而他部署在朝鲜义州、昌城和安州等地的明兵全被摧毁。更甚的是,待后金退兵后,毛文龙还大肆杀掠被剃发的朝鲜人,诡称阵杀金兵以冒功。这些不履职、不地道的做法,为自己的杀身之祸埋下伏笔。

四月,后金军完胜朝鲜之后,原本与袁崇焕谈议和谈的有板有眼的皇太极突然变脸。四月初八复书袁崇焕,一一驳斥了明方提出的条件,并指责明朝一方面遣使假装议和,一方面乘机修筑城郭攻事,是“不愿和平而愿战争!”“如战争不休,天眷佑我将赐我北京。”议和终告停止。

“天眷佑我将赐我北京”,这就是皇太极的终极梦想。明廷和袁崇焕彻底被皇太极的议和这张牌给愚弄了。

四月十八日,实现战略目的满载而归的后金征朝大军回到辽东,五月初三,皇太极便亲自挂阵,率大军浩浩荡荡开往锦州。

参考史料:《清史(上编)》(郑天挺)、《大清十二帝》(曲波、清馨)、《大清秘史》(姜若木)、《开国皇帝皇太极》(阎光亮)。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皇太极秘史皇太极秘史简介(大清风云皇太极四征伐朝鲜)》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