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黎海滨
放暑假了,侄儿有闲,做完作业,吃过晚饭,陪我到湖边散步。
我们缓步而行。有几个人走在我们前面,吵吵嚷嚷,七嘴八舌,声音有大有小,好像在议论着什么人什么事儿。
我没有在意。侄儿耳朵灵,听力好,一下就听出了问题:“大伯,他们好像在议论你呢!”
“不会的。你听错了。”
“没错。我听得可清楚了。他们还提到了你的名字——黎海滨。”侄儿再次提醒我。
我立即停下脚步,毫不犹豫地牵起侄儿的手,来了一个180度的转身,背离那群人,然后,迈开大步,走开,走远。
在湖边一棵大树下,我们歇息。我对侄儿说:我给你讲个唐代名相娄师德的故事吧!
娄师德,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武西)人,在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朝先后出将入相,史学家对他评价甚高,称他“大如海”的宰相度量。
有一次,娄师德走在街上,忽然听到有人指名道姓地骂他是畜牲,他假装没听见,直接走了过去。
他的随从实在忍不住,就说:“老爷,别人骂你,你没听见吗?”
娄师德说:“他是骂别人吧,你听错了。”
随从说:“他明明叫着您的名字辱骂,怎么会听错呢?”
娄师德说:“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他也许是在骂另一个娄师德。”
这时,那人越骂越凶,随从忍无可忍,又说:“老爷,那个人又在指着骂您是畜牲,连禽兽都不如……”
娄师德打断他的话说:“他骂了我一句,你又对我重复一遍,你不是也在骂我吗?请记住,我不愿生闲气,你不要多管闲事。”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一个“犯而不校”的成语,流传至今。
侄儿仰头问我:“犯而不校”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侄儿——犯而不校,就是受到别人的冒犯,遭遇他人的无礼,也不计较。就像刚才,我拉着你的手,转身就走
你想想:刚才那些人,他们不一定在说我——他们好像在说黎海滨。世上又不止一个黎海滨。
比如,吉林就有一个黎海滨。“百度百科”说,他是1964年3月出生,吉林大学法学硕士,中共党员。现任中共吉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
比如,江西有个交警叫黎海滨,他是萍乡市开发区交警大队一中队中队长。微博报道:一场大暴雨,萍乡不少路段发生内涝,万龙湾路口一处井盖被冲走。为了避免过路行人及车辆不慎掉落,一中队中队长黎海滨就站在井盖处守候,直到将井盖找到并安放好。
世界这么大,中国这么大,谁知道有多少个黎海滨?而我这一个“黎海滨”,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文人而已,有什么值得别人议论呢?我又有什么值得生气呢?生此闲气,不值得啊。
他们好像在说黎海滨,又不一定是在说我。而且,并没有指着我的鼻子骂我、指责我,我何必生气、何必计较呢?犯不着。
听我一番絮絮叨叨,侄儿似乎恍然大悟。
年轻气盛时,我读到唐代名相娄师德的故事,对他“唾面自干”“犯而不校”的做法,颇有些不屑,有些瞧不起。
当人到中年,四十五岁以后,我再次读到娄师德的故事,我渐渐读懂了他的忍耐、他的宽容。那是一种常人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境界。
犯而不校,就是一种真正的大度与宽容。
如果从今往后,我也能像古人娄师德那样做到“犯而不校”,那么,我也可以勉强算作一个有肚量的人,一个宽容的人。
你说是不是呢?
(作者友情提示:读者朋友如想邮购作者的图书《四十五岁才明白》,可加作者的微信:whlihaibin,取得联系。)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犯而不校是什么意思(四十五岁才明白犯而不校是宽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