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钱不值”,意思是一个铜钱都不值,用来比喻毫无价值。它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原文是“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嗫耳语”,翻译过来就是我一向就认为程不识不值一钱,今天在这里你竟和他学妇人们的样子咬耳朵根子。
说那句话的人叫灌夫,为人刚强爽直,对于皇亲国戚或者有地位的人,却喜欢想办法去冒犯他们。从而,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豹,可以认为程不识应该不是什么小人物。实际上,在卫青、霍去病横空出世之前,程不识是与李广并驾齐驱的抗匈名将。据《史记・七十列传・李将军列传》记载,“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相对于名声闻达的李广,程不识的影响力明显不如,历史典故和记载很少,自然得不到群众的青睐,自然也就谈不上广泛流传了。清代何栻就曾感叹到,“使气安知程不识,慕名真爱蔺相如”。究其原因,感觉有三。
其一,出身与早期经历。从历史资料中,我们没有发现程不识具有显赫的家世,而李广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加之,关于程不识早期经历的记载不详,而李广则是出名要趁早的典范,文帝、景帝时期,便在多场战争中立功扬名,积累了巨大的名声。汉武帝即位后,王公大臣纷纷推举,最终成为了禁卫军的统领。“左右以为广名将也,於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
其二,个人形象与治军方式。程不识做事严谨规范、治军纪律森严。特别重视军中的文书簿册工作,要求详细记录各项事务,确保军务清晰有序。尤其是在行军时注重保持整齐的队形,扎营时按照严格的规则设置营垒。以严格的纪律约束士兵,令行禁止,所以他的部队有很强的纪律性和组织性。
与程不识显著不同的是,李广精通骑射,技艺精湛绝伦,“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其臂力和射术令人印象深刻,这种独步千军,气势如虹的独特气质往往能展现出非凡的魅力。再者治军宽松,以恩义相结,不拘纪律,与下属关系融洽。遇到粮食和水供应不足的情况,士兵们没有全部喝到水或者吃到食物,李广就不靠近水边、不尝食物,因此士兵们都愿意跟随李广作战。
其三,征战与悲剧结局。李广的部队以机动性为主,行军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善于利用地形和运用奇袭战术,出其不意地攻击匈奴军队,常常能以少制多。尽管勇猛无畏,但经常被匈奴人围困甚至俘虏,有些不太光彩。公元前 130 年,战败被俘,后假死逃脱;公元前 121 年,李广出征匈奴,几乎全军覆没;公元前 119 年,漠北之战中,李广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自刎而死。观其一生,非凡的勇气和战斗精神,使其从军征战充满了传奇色彩,引胫自刎的悲伤结局,更让人扼腕叹息。
而程不识的部队则以步兵为主,行动缓慢但稳如磐石,匈奴军只要碰上他,不出多时就能判断出这人带的队伍太难惹,于是骑着马飞奔遁走,一辈子兢兢业业守着边境,从没打过远征战役,所以程不识几乎没打过败仗。最终,程不识当上了太中大夫,比自尽而死的李广结局要好多了。
总体来说,李广更符合国人推崇英雄的心理,能引发人们的热烈讨论,激发更多关注度;程不识立足于防御的作战模式,纵使经过数次战争也不会轻易发生改变,很难起到广泛的宣传作用,所以其名声不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对于一名将军来说,唯有大功才能升迁,但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如果在战场上仅仅凭借个人的武勇和战斗技巧去与敌人拼杀,而在战略谋划、整体布局等方面有所欠缺,就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的态势,过度依赖个人能力的做法,会使得部队在关键时刻难以形成有效合力,最终导致惨重损失。在当今社会团队合作日益重要的时代背景下,不仅仅考验个人的能力,更考验如何将个体的力量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集体动力,靠团队协作,靠战略谋划,靠通盘布局才能取得重大胜利。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一钱不值是什么意思(一钱不值的程不识)》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