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算来,我的“茶龄”已有三十几年了。
有了一定的“茶龄”,有时也就常想着,该“有资格”写点茶的文字了,却从来只是想想没有写。其主要原因还是自己的懒。另一个小小的原因是:有关茶,从古至今,被“大家”写的太多了。一想到这里,想写写的心情就没有了。于是常常将提起的笔,不得不无可奈何地又轻轻放下。
今年的天气太热。今日一大早起来,就有点闷热。煮一罐清茶,喝着喝着,就想起多日来没有提笔了,该写点什么呢?忽然看到眼前的茶罐里沉下又浮上来的茶叶,和茶盅里渐渐緑中泛黄的茶水时,忍不住又想到了“茶事”。想起“茶事”,才又想起了写茶。那就写写茶吧,不写茶,真有点对不住几十年的“茶龄”了。
咱们草民喝茶,与“上层建筑”里的那些高人雅人们的“喝”是不一样的,人家是在慢慢地“品”。与我们农民庄稼汉的喝茶直接是两码事。这里,就写写咱们庄稼人的茶话。
庄稼人,不用解释大家都知道,指的就是农村农民。农村农民的喝茶一般都是早晨,边喝茶边吃馍馍。相当于城里人说的“早餐”。起床后至下地劳作前的第一件事,便是:喝茶。我们村庄附近几十里路内,见到的一般都是喝清茶。听说外面有各种喝法:比如油茶、面茶、炒茶等等。我们喝清茶,吃馍就行了,简单得很。“红泥小火炉”,是必不可少的头一件茶具。早先有木炭,后来木炭的造价渐渐地越来越高,近30年来木炭基本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煤炭。近年来,人们有了新的发明:做饭时烧的木柴、玉米芯等,火焰过后,从灶膛里挟出来没有了木质的“渣滓”。放在地上用洗脸盆扣住,或者备一瓦罐等物将其放入,再盖上个盖子,火烬一会儿就熄灭了,我们管它叫“火糟子”。平时把这些“火糟子”存起来,早上生火喝茶时,抓上一把放进炉中。无烟熏,无污染,还节俭经济。点燃也越来越容易了,自从进入“塑料时代”后,家家都有不少塑料“食品袋”吧。取一只来只用一根火柴,炉火马上就着旺了。垃圾,还变成了有用之物。大约一斤左右的一壶开水,一只土法烧制的陶瓷茶罐罐,抓上一撮放进去煮。当然还需半截竹棍子,约二三寸许,作用是“压茶”。将泛上来的茶叶压下去,再把罐底里的茶叶翻上来,翻来覆去不住地捣压,这样,茶叶中的汁液就会被源源不断地煮出来。于是我们村里人将喝茶又叫“捣茶罐”。煮好一次,沏进茶盅里,一盅一盅的开始喝。直到一壶水喝完了,一罐茶也就薄了。一口茶水,一口馍。“早饭”也吃饱了。完了,舒服得伸一下懒腰,跳下炕,下地干活去。
这慢慢煮茶喝茶的过程,可以说是我最清净的时候。
上世纪90年代初的那十多年间,喝茶的父亲去世后。孩子们上学了,妻子早干活去了,母亲不喝茶。我就每天早晨,一个人静静地蜗居在我的一间茅屋里,安静的地喝茶。每到这时候,就觉得最适合“思想”。我的好多诗,就是于这时候“思想”出来的。有人说作家诗人“孤独”什么的,我认为那是“矫情”,是故作高深。一个人的时候,思想的“细胞”是最活跃的时候。热闹的地方我很少写的出诗来。
这喝茶,正是安安静静的时候。平时零碎的一些生活的细节,就会“灵感”一样从“茶”里“喝”了出来。我的纸和笔常备身边,提起笔来马上记下。等有空子闲下来了时,再三遍五遍细细的修改。假如这时突然有人来打扰一下,那就不由得惹人生气。因为每当这时候,一首诗,往往就像被突然地停电一样“短了路”。
周作人的散文中,很有几篇论茶的篇什。记得在一篇中他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周作人喜爱喝茶,严格的说,他那喝茶不叫喝茶,应该算“上层阶级”的那种雅人的“品”茶。因为他很懂得“茶道”,更因为他还有个很精于茶道的日本女人。好像有一段时期,他还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苦茶庵”。从上面所引文字里可以想见,这时候的周先生,大概已从高高的庙堂里跌下来了。如果他还坐在“庙堂里”的话,是享受不到“苦中作乐”,“忙里偷闲”的“美与和谐”的。
清朝名流郑板桥,一生除了爱竹以外,也爱茶。他在好多诗里都写过茶:比如“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汲来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等等。这些,当然都是雅人的雅兴。他们是慢慢地既在喝,又在品。其茶,其“茶具”肯定都不是“红泥小火炉”所比的。其中也可以肯定,不乏许多许多茶道上的文明和雅致的讲究。
我们农村农人的喝茶就是喝茶,有什么讲究呢?当然也有讲究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这极少数人的“讲究”,我想也只是很简单的“好茶配好水”啊,“火侯”啊什么的。别的大多数人,喝茶都是为一天艰辛的劳作解渴“提神”的。一般人早晨喝好,一天就不再喝。一是繁重的农活中,一天再很少有“逍遥自在”慢慢喝茶的功夫。劳动中渴了,就像山歌里唱的:“哎哟哟, 小哥哥,凉水泉里泡馍馍”。“凉水比我大一岁,我给凉水下一跪”。不过,大多数人好像也懂得“茶七酒八”一说。“茶,七分满,酒,八分满。”意思大概是用茶,酒敬客人时,不亦过满。
“不亦过满”,蕴含的深意太广泛了。比如说:“话到口边留半句,理从事处让三分”。 “水满自溢,月满自亏”等等。这就像大家都知道的,世上有一句祝福语是:万事如意。这“万事如意”,只是人们的一个美好的愿望。其实,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万事如意”。假如谁真正的碰上了“万事如意”的好事了,那么,有可能一件祸事也就离他不远了。自古以来,“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生,有点缺憾是正常的,是好事。遍查一部中国历史看看,连“帝王将相”们都很少有万事如意的。不是当朝出问题,便是后代子孙一辈不如一辈。所以才有有识之士提醒我们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人当得意便回头”。 当然,这些高深的东西,不是一般普通人所能说到做到的。作为我们,能够多少知道些就好。糟糕的是世上的好多人都不知道。抑或知道些的,却为了一点点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执迷不悟,佯装不知。早晚想着“满满的”好,将明白放过,自当糊涂虫。
《本草纲目》中说:茶,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等等作用。用现代医学的话说就是有“兴奋神经”的作用。一天喝多次茶的人有,是极少数。一天喝一顿,慢慢形成生活的习惯,也即成为了规律。成为了规律,就不敢轻易地打破规律。比如我的喝茶,偶尔“打破”早晨一次的规律了,胃里不舒服,夜里还常常出现失眠的状况。每天早晨喝茶“雷打不动”,一到午后,就再不能喝茶了。
曾经记得中医书上有一句话,是对不守规矩的人的提醒说:最忌“早酒晚茶五更色”,是“最伤人”的。早酒,指的是早晨起来空腹时。喝晚茶的人多,农人也有,却不多。听说城里人晚上三五个聚成一堆聊天喝茶,却是很普遍的。因为这也是他们长期形成的生活规律,既然已经形成了规律,那是不会伤身的。
我的“规律”,不是泥古。而是自己的身体素质有限。喝的茶,又都不是高级茶。如今农民的生活富裕了,市场上一斤几十元的就可以。几十元一斤的茶,也需要你懂茶。不懂,七,八十元也会买来低劣产品。好茶,熬出来的茶汁是淡淡的金黄色。有一种淡淡的清香,不苦,也不涩。一辈子粗茶淡饭的日子过惯了,清淡一点好。而且,我并不贪喝,半斤茶就可以喝一个月。低劣一点的茶,太苦太涩。这种苦涩的茶叶价格便宜,一般农人们也都喝。这应该是农人长期缺钱的缘故。长期贫困,吃苦惯了,肠胃的承受能力也就很强。最好的茶与最好的烟一样,味儿淡。给了他们,他们一定还嫌不过瘾。可以肯定的说,村庄里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喝的都是低劣茶,吸的都是劣质烟。奇怪的是,这些农村农民的身体都是非常健康的。
我也常常想一个问题:现代医学再三再四提醒着人们,吸烟有害健康。而这些人,一天只要有空就吸烟。水烟旱烟不住地吸,抱住个烟锅子就不肯放。还有人吸烟,一定要彻底吸进肺里去。并且还要将吸进去的烟,在肺里停留上那么一会儿,才慢慢的吐出来。还有边喝茶边吸烟的,才算是过瘾。他们把吸烟不叫吸烟,叫吃烟,果真在吃。论讲卫生,一辈子不刷牙,一辈子没有洗过澡的大有人在。而且这种人村庄里多的是,像我的村里,如今年过九十的都有好几个,啥毛病都没有,吃烟喝茶又喝酒,只要碰见大肉好吃的东西就往死里吃,却还都健健康康的活着。
记得我高中毕业后,回乡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一次我起床后正在洗脸刷牙,被大门外面叫喊着的生产队长看见了。当时他没有说啥,当天晚上开会时就含沙射影的骂我:“我看有的人就是不像话,不当学生了还在耍牌子。状元的身材叫花子的命,想上天去还屎坠着呢!还要刷牙?庄农户祖祖辈辈没刷牙,咋都没有死呢”?是的,我是“状元的身材叫花子的命”。眼高手低,想上天,却被屎坠着。经过好多年的“再教育”,我终于深深地认识到,生产队长的话千真万确。几十年天天坚持刷牙,却是常常一把病歪歪的瘦骨头,牙齿几乎掉光了,药罐罐几乎没有倒过。
这就又让我想起,2003年春天的那一次全国上下抗“非典”。村庄里,一下子好像人心惶惶。走在路上,人和人交谈都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人人一谈“非典”脸就变色。当时我想一场“大革命”,“革”得人见不得人。现在一个“非典”,人,又见不得人了。一个从北京打工回来的女人,听到了风声不敢进村来。家里大人只好在外面野地里,远远的帮着搭了个草庵蓬住了两个多月。这样,村里人还都叽叽咕咕的议论着骂她。有一天,面对村庄的夹道里,一个一个远远的站着说“非典”的人。我也终于忍不住了,像当年的那个生产队长骂人时一样,气哼哼地说:放心吧你们!你看看大街上那些在垃圾堆里翻来覆去吃东西的人,手,脸,从来不知道洗一洗,怎么都没有感染“非典”呢?咋一个都没有死呢?有些人听了后也只是笑笑。
这是一时的气话,有失偏颇而且极不讲科学和文明。但是,大家也都只是看着我。他们知道那都是明摆着的事实啊。
在这个世界上,明摆着的事实,与人说不清道不明的也太多了。这可能就是那些科学也无法解释的,或者所谓违反科学的奇迹了。比如我们常常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疮没病”。胳膊,手脚,腿伤了破了流血了,顺手抓一把土贴上去,就是“土药药”。口里还念念有词“土生土长,没病没疮”。疼疼的伤口,过两天也就好了。
的确如是,也的确如是。记得曾经有名人说过:人啊,人……人的命贱了,老天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茶道人生美文(散文茶里人生)》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