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赫赫”这三个字一出口,全班笑到拍桌子,我却笑不出来——因为我就是贺赫赫。
2023年9月,浙江某高校开学第一堂课,老师点完名,我直接成了现场脱口秀。
热搜挂了一下午,评论区一水儿“爸妈想让你出名,结果先出糗”。
当天晚自习,辅导员把我叫到心理咨询室。
老师递给我一杯温水,说“先喝,别噎着情绪”。
我捧着杯子,脑子却回放小学到高中的同款哄笑:
老师喊“贺赫赫”,有人接“吓赫赫”;
军训时,教官故意拖长音,“赫——赫——”,方阵笑到原地解散。
我以为大学能躲掉,结果短视频时代,笑声自带扩音器。
人大刚出的报告说,12%的大学生因为名字吃过社交暗亏。
我立马对号入座:
报到那天,宿舍分配表贴在楼下,我名字后面被铅笔添了三个感叹号;
室友加我微信,第一句话“原来真叫这个啊,我以为你网名”。
我回了一个“嗯”,顺手把刚买的床帘换成最厚的款式。
爸妈初衷简单:
“赫赫有名”听着就旺,没想到谐音也能旺到“笑场”。
他们现在后悔,却嘴硬,“至少老师一次就记住你”。
我翻白眼,记住和记仇,只差一个声调。
教育部看热闹不嫌事大,2023新生指引里添了一句:
“教师点名须保持专业态度”。
翻译成人话——别再笑场。
我校立马响应,给老师开敏感性培训。
心理老师上课示范:
“念到特殊姓名,请微笑点头,禁止挑眉重复。
”
台下老师齐刷刷记笔记,我在最后一排,尴尬得脚趾抠地。
可规定管得住老师,管不住同学。
宿舍夜聊,有人提议给我起英文名“Hehe”,说国际化。
我丢回去一句,“那你叫包包算了”,对方瞬间安静——他也姓包。
名字被笑的最大副作用,是让你先学会自我解嘲。
我逼自己在自我介绍里加梗:
“贺赫赫,赫赫有名的赫,不是吓吓的吓,记住一次,终身包邮。
”
全场再笑,我跟着笑,笑完补一句,“笑完就忘,算我输”。
奇妙的是,第二次点名,真没人再笑。
我把这招写成帖子发校园论坛,一晚上点赞破千。
评论区里蹲着“屈啦啦”“包爽”“但是”,大家排队晒同款社死。
我们干脆拉了个群,名叫“姓名受害者联盟”,进群先报真名,不许笑。
三天后,群里分享的不只是糗事,还有面试技巧:
怎么把名字变成记忆点,HR一次就记住你;
怎么做PPT首页,把奇怪姓名讲成品牌故事。
“王者荣耀”同学直接拿到游戏公司offer,HR说简历太炸,不招都亏。
我跟着学,把“贺赫赫”拆成“赫=赤+赤”,解释成“双份赤诚”。
面试时,HR憋笑失败,转头跟同事说,“这孩子有趣”。
上周收到实习通知,岗位:品牌传播。
我第一次觉得,名字也能反向带货。
现在再有人笑,我递上准备好的名片:
正面贺赫赫,背面一行小字——“曾用名:笑话,现用名:招牌”。
对方愣住,我补一句,“免费记忆点,不用谢”。
名字是父母送的盲盒,拆开是惊喜还是惊吓,全看你怎么拼。
要么被笑一辈子,要么先笑,再把笑换成筹码。
我选后者——毕竟,赫赫有名之前,先得自己敢听。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女生寝室名字创意(女大学生名字太甜)》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