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纹身是一种个性;也有人觉得,那是给自己找麻烦。可在我看来,这事儿就像吃辣椒,有人嗜辣如命,有人一口都受不了——关键还得看你自己能不能扛得住后果。
前阵子,我一个朋友在手背上纹了朵红玫瑰,自己挺满意,结果家里长辈天天发微信数落她败家,还配上那种“纹身就是坏人标志”的老文章。说实话,这场景我太熟了,因为类似的争执,我身边好几拨人都经历过。
我认识一个设计师,叫林某,人漂亮业务也不错。上个月公司年会,她穿了一件领口稍低的裙子,脖子上的蝴蝶纹身就露了出来。领导盯着看了半天,也没说啥,但不久之后,公司一个升职名额跟她擦肩而过。表面理由是“能力还需提升”,可她私下跟我吐槽,说多半是那个蝴蝶惹的祸。很多单位入职体检不会查纹身,可时间一长,总有机会被看到,而那一刻,可能就决定了你的机会。
这事儿让我想起前几天跟一家纹身店老板聊天,他说去年找他洗纹身的人,比前年多了四成。有个大哥当年背后整了一条巨龙,自觉帅到爆棚,这两年却因为工作屡屡碰壁,不得不花八万跑去日本洗掉——而且还没洗干净。他苦笑着说:“年轻的时候只顾着痛快,现在才知道‘冲动是魔鬼’。”
林某家的家庭群更热闹,她爸妈和亲戚轮番发“劝诫”文章,说这是牢里人才有的标记;林某回怼,说国外明星一个比一个花哨。这下好了,直接吵崩,她妈甚至把她微信拉黑。这代沟啊,以前只是饭桌上的拌嘴,如今互联网加持,一吵就是一整天。
不过时代确实在变,现在已经有人研发出了能自动褪色的纳米墨水,说几年后颜色会慢慢消失,还有虚拟纹身APP,用手机拍照就能“假装”有图案。但这些技术价格高、没普及,大多数人还是要面对现实——要么继续留着,要么花钱洗掉。
有意思的是,我在那家店的墙上看到最新政策解读:劳动法里没有明文禁止员工有纹身,但企业可以自行制定规矩。一位女孩耳后小星星被银行拒录,告到法院也输了官司。这等于告诉我们,法律没卡你,但公司说不行,那就真不行。
不过也不是所有地方都死板,比如杭州有家公司挺贴心,还给员工报销遮瑕化妆品的钱,让他们把纹身盖住再上班。但更多企业是默默观察,不问、不说,却在关键时刻用行动告诉你答案——很多年轻人在职场和个性之间,被迫做选择题。
网上有人做过调查,说年轻人因为纹身找工作的难度下降了7%,但我自己感受完全相反。我认识的朋友里,有明显纹身的,在传统行业找正式工作的确比别人难一些。当然,如果去潮牌店、酒吧这种地方,人家根本不介意,不过工资嘛……你懂的。
还有个日本医生朋友告诉我,他们那边激光洗纹技术成熟些,但基本要二十次起步,每次两三千块,而且皮肤很可能留疤。一算下来四五万打底,这钱花得值不值,全看你当初图案是不是冲动之作了。
社交平台上的态度更极端,小红书上有博主分享教程,一半人在点赞夸好看,一半人在骂“毁容”。上海一家企业搞了个“纹身文化节”,原本想提倡包容环境,结果第二天就被网友骂成筛子,说这是鼓励坏风气。这年头,越讨论反而越分裂,没有统一答案。
MIT曾经出过个研究,说冲动去纹身的人,大脑里的多巴胺水平会飙升,让他们觉得兴奋又满足,可两三年后,这种刺激褪去,就容易产生后悔心理。我觉得这话挺真实的——谁没年轻过?可惜人生不像游戏能读档重来,一旦决定,就得接受它带来的全部影响。
我偶尔会想,以后会不会像耳洞一样普遍?毕竟现在没人因为戴骷髅项链指责什么,可换成胳膊上一朵花,就有人跳出来教育你。“等我们这一代人成为领导,也许风气自然会变”,林某笑着这么说。不过,她脖子上的蝴蝶暂时不会消失,她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至少现在,她愿意为它负责。
所以啊,不管你爱还是不爱,都得明白一点:这玩意儿不是画画,可以随便擦掉;它更像是在生活里刻下一道印记,美丑、对错,全由你自己来扛。如果确定要做,那就做好准备,如果犹豫,那最好再等等——毕竟花钱洗掉,比当初疼得还厉害,还贵得多呢。
大家怎么看?如果你或者你的朋友有类似经历,可以留言聊聊,也欢迎转发让更多人参与讨论。如果觉得我的分享对你有点启发,就点个赞支持一下吧,我们下次接着聊生活里的那些“小心思,大故事”。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洗纹身一般多少钱(纹身玫瑰家庭群举报潮洗纹身要花多少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