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佛fu字组词(方言小知识泰安方言·丰富多彩的吃)

给佛fu字组词(方言小知识泰安方言·丰富多彩的吃)

兴忆南 2025-10-30 教程 1 次浏览 0个评论

说起“吃”来,没人不喜欢。因为“吃”是与生俱来的生理本能,也是维持生命运转的基础和根本。有句俗语说的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用文雅的说法就是“民以食为天”。所以,“吃”,在每个地区都有其“特吃”或“名吃”。这里所要说的“吃”,不是泰安的“泰山豆腐宴”、“煎饼卷大葱”,也不是泰山独有的“干炸赤鳞鱼”等诸多诱人美食,而是丰富多彩的“吃”的说法。

在泰安方言里,“吃”属“文读”或“读书音”,是书面或正式场合用的说法。但在“白读”或者“白话音”,也就是日常口语中却有多种不一样的说法。且每种说法都有其细微的差别,也蕴含着不同的情感色彩。泰安人“嘴里”的“吃”,那真可以叫作形形色色,或者说是丰富多彩。

先说热情的“吃”。

尝尝(chang):尝,本义是辨别滋味,泰安方言用其叠字“尝尝”,表示“劝人吃一点”的意思,前字读去声,后字读轻声。如果有人来家做客,菜上桌后,主人会不停地说“快尝尝”,或热情地劝客人说:“别客气,尝尝哎!”

【方言小知识】泰安方言·丰富多彩的“吃”

垫(dian)吧:垫,本义为下陷,引申为用东西衬托,使其增高或加以填充。“垫吧(或垫垫)”就是吃正餐之前先吃点其它东西,以填补胃里的空虚。“垫”读高降低升的312或高降不升的31调值(叠词的后字读轻声)。在生活物资比较困乏的时期,来了客人都是自己在家里做几个下酒菜,饭吃得往往比较晚,主人会在吃正餐之前先下碗面条或端上点心,让客人先“垫吧(或垫垫)”,以免胃里没食造成喝酒伤身体。直到现在,正式的宴请还保留着吃饭之前先请客人吃点其它食品“垫吧垫吧”的传统。

点心(dian xin):原义是指米面做成的小食品、甜品。后名词作动词用,即正餐之前先吃点小量食物充充饥。唐代文学家薛渔思的《板桥三娘子》有述:“三娘子先起点灯,置新作烧饼于食床上,与诸客点心。”也就是说,泰安方言里把“吃”叫做“点心”,是唐代就有的“吃”的另一种说法,只是现在的“点心”演化成了饭前款待客人的必要程序。“先点心一下”,即“先吃一点”,目的就是怕客人饿了,可见泰安人为客人着想的好客之情。

【方言小知识】泰安方言·丰富多彩的“吃”

再说豪放的“吃”。

撮(cuo)一顿:撮,本义是用手抓取粒状物,引申为聚拢、聚合。泰安方言将“聚合”之意作进一步引申,为“(几个人)一块吃”的意思,“撮一顿”即召集几个朋友一块吃饭喝酒。几个好朋友碰在一起,有热心者会说“今天我请客,咱一块撮一顿去”。以“撮一顿”的方式进一步加深朋友间的友情,好朋好友的豪放气跃然而起。

克儿(ker)了:《王力古汉语字典》中解读:“克”、“剋”二字同义。在“能”的意义上,作“克”不作“剋”。在“胜”的意义上,一般也只作“克”。“剋”字的出现晚于“克”,它读kei音时,分解了“克”原有的打或训斥之义。而“克”保留了“能”和“胜任”的原义,并进一步引申出“削减”“消化”的意思,这才引申出“克”的“吃”义。泰安方言中将“克儿了”表示“吃了”,体现的是自然而然的豪放。用“剋kei了”代替“克儿(ker)了”,似是读音上以讹传讹的原因。

【方言小知识】泰安方言·丰富多彩的“吃”

挒(lie)了:挒,《康熙字典》释“与捩同”。而“捩(lie)”在《康熙字典》中是“折也,撕也。通作戾。或作挒”。所以,“挒”与“捩”是同音同义字,即撕碎的意思,引申为用牙齿撕碎东西。挒了,即撕碎、咬碎吃了的意思。当在饭桌上听到“咱把这块肉先挒了”的说法时,就是咱把肉先吃了的意思。这看似随随便便,实则体现的是无拘无束的爽快。

佛(fo)了:佛,最早读作fu,出现在《诗经》中。《说文解字》注“见不审也。敷勿切”,即看不清的意思,于是有了“仿佛”之义;读fo时,是梵语佛陀译音的简称。“佛fu”在方言中有吃的意思,个人认为有以下原由:一是词义不断引申和变化的结果。《康熙字典》“佛,又捩(lie,扭转之义)也。”而“捩”同“挒”,即撕碎后吃了的意思。二是按照《集韵》中“佛或作拂”的解释,“拂”有拂试、去除的意思,进而引申为吃掉。“拂fu了”即“佛fu了”。“佛fu”也读作fo,“佛fu了”表示“吃”的意义时发音为“佛fo”了,是训诂学中的“一声之转”的结果,都是吃了的意思。如果在酒桌上听到“把这块鱼佛fo了”,足以看出泰安人敬重客人的直接与奔放。

第三是腼腆的“吃”。

漱(fu)拉:漱,普通话读shu,含水冲荡口腔的意思,引申为吮吸。在泰安方言里,声母sh与u开头的韵母相拼时,一般变读为f。漱拉,即含水的食物放进嘴里后先吸食表面上的水分。如果有人拿着一块雪糕在嘴里光“漱拉”,那肯定说明这人腼腆或不好意思吃。

第四是不讨人喜欢的“吃”。

嘬(chuai)囊:嘬,《康熙字典》释“《集韵》《韵会》楚快切。《玉篇》一举尽脔也”。脔,即成块的鱼肉。嘬的本义为大口蚕食,引申为一口吃下去。囊,即袋子。嘬囊,比喻大口吃东西,多用于贬义。比如某甲嫌某乙吃的太多或太慢,就会说“你是真能嘬囊,咱还走不走啊”!

攮搡(nang sang):攮,从手,囊声。本义是推、挤,引申指(不雅的)吃状。《金瓶梅》第五十五回描述:“四人坐下唤顾卖打上两角酒来,攮个葱儿蒜儿、大卖肉儿、豆腐菜儿”。这里的“攮”就是吃的意思;搡,用力推。所以,攮搡,即用力往嘴里推塞食物,有狼吞虎咽的意思。多比喻吃相不雅,含贬义。也写作“攮嗓”(《醒世姻缘传》第七十八回有记“他也粧呆不折本,案着绝不作假,攮嗓了个够。”)

除上述“吃”的不同表达外,还有“啃(用力从骨头上一点点地咬下肉来”、“吞(不经咀嚼整块地咽下去)”、“嚼吧(用牙齿不停地咬合磨碎食物)”、裹(本义指包、缠,由包的意思引申为用嘴吸奶)、“吃吃(婴幼儿吃奶)”等各式各样的“吃”。这些“吃”的不同叫法,不仅细化、丰富了方言词汇,还从语言表达方面展现了泰安人的热情好客、直爽豪放的真性情。

(图片由豆包生成)

来源:望岳新闻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给佛fu字组词(方言小知识泰安方言·丰富多彩的吃)》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