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送礼又翻车?
我上周刚被领导退回一盒“养生月饼”,理由简单粗暴:包装浮夸、糖分爆表、一看就不实用。
转头刷手机,8月30日,北京稻香村“兔儿爷”非遗月饼上线48小时抢空,京东后台直接飙出120%同比涨幅。
我盯着那枚被退回来的月饼,脑子里只剩一个念头:今年到底送啥才能不踩雷、不社死、还不被转手就挂咸鱼?
先别急着抄网红清单。
真正卖得疯的,是藏在数据里的“暗线”。
稻香村和粤博的联名款,表面卖的是月饼,其实卖的是“朋友圈素材”——兔儿爷往桌上一摆,照片都不用滤镜,点赞自来。
年轻人下单不为吃,就为晒,传统糕点瞬间成了社交货币。
商家算盘打得精:文化IP=溢价空间,一块50g的小饼能卖出10倍身价,还供不应求。
可光好看不够,还得让收礼的人“没负担”。
伊利把植物酸奶塞进月饼盒,糖少了,碳足迹也少了,顺手贴上“零碳”标签。
别小看这行小字,90后收礼先看配料表,热量超过90大卡直接pass。
低碳不是噱头,是“不挨骂”的通行证。
同理,三只松鼠把坚果做成“控糖版”,糖含量压到5g/100g以下,糖尿病人都能啃两包,谁还好意思拒绝?
真正让我瞳孔地震的是阳澄湖大闸蟹的“区块链戒指”。
扫码一看,哪片水域、哪天投喂、谁捞的,全写得明明白白。
去年我送出去的蟹,被吐槽“洗澡蟹”,今年直接上链,死蟹还能秒赔。
顺丰小哥私下透露,就凭这枚塑料环,客单价抬了30%,预售期提前两周就卖光。
技术不复杂,但信任值钱,送礼最怕“翻车”,溯源等于给双方上了保险。
有人嫌传统套路卷,那就干脆卷到“细胞里”。
天猫国际的AI口味测试,50万人答题3分钟,系统直接给出“专属礼盒”,里面可能是螺蛳粉味月饼配乌龙茶,也可能是黑松露坚果混搭陈皮普洱。
收礼的人一拆包,第一反应是“这玩意儿居然懂我?
”情绪价值瞬间拉满。
成本没涨多少,但“被理解”的爽感,比多放两块燕窝更戳心。
当然,最狠的是“送完还能再送一次”。
星巴克把咖啡渣压成月饼盒,吃完盒子直接变身桌面收纳;哈根达斯的保温袋,中秋完还能背去露营。
环保不是口号,是让礼物在对方生活里多待几个月,每用一次就想起你,广告费都省了。
微信新出的“团圆电子册”更绝,实体礼品绑定祝福视频,丈母娘点开一看,女婿的脸出现在手机里,比打电话喊一百句“中秋快乐”更管用。
看完这些操作,我回头再把那盒被退回来的月饼拆开,塑料托、绸布、大铁盒,三层包装拆完只剩六块饼,热量高得吓人,确实该退。
中秋送礼的底线早就不是“贵”,而是“别让收礼的人为难”。
非遗、低碳、溯源、AI定制、环保二次利用,表面是新玩法,内核只有一句:把对方当个人,别当垃圾桶。
一句话,今年谁还把“面子工程”塞过来,谁就原地出局;能让对方安心吃下、放心晒圈、长期留用的,才叫礼物。
中秋还没到,我的购物车已经清空——一块区块链蟹、一盒AI配好的低糖坚果、一只咖啡渣收纳盒,加起来比去年那盒“养生大饼”还便宜,但领导这次总不会再让我原路扛回。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送90岁老人实用的20个礼物(中秋送礼有门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