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和5×3到底差在哪?
”——昨晚,二年级的儿子把作业本往桌上一摔,我瞬间血压飙高。
群里家长也炸锅:有人骂教材死板,有人怕孩子被“教改”带偏。
我翻了翻老师发的视频,才意识到,这场看似小题大做的顺序之争,其实藏着孩子未来会不会把数学学“活”的关键。
先说我儿子那道题:一盒月饼5个,买3盒,问一共几个。
他写5×3,被老师画了个小圈。
我当时也懵:结果不都是15吗?
老师解释:5×3表示“5个3”,也就是3+3+3+3+3,对应的是“每盒3个月饼,买5盒”;而题目是“每盒5个,买3盒”,所以得写成3×5。一句话,数字谁在前,谁代表“每份的量”,谁在后,代表“有几份”。
顺序一换,故事就变了。
我回家拿积木试给他看。
先摆3堆,每堆5块,他数完说“3个5”;再摆5堆,每堆3块,他脱口而出“5个3”。
小家伙眼睛一亮:“原来不是换位置,是换故事!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老师为啥死磕顺序——不是为了难为孩子,而是逼他把算式和真实场景对上号。
以后他看到“3000×12”,脑子里会自动冒出“每月3000,领12个月”,而不是干巴巴的数字游戏。
群里还有家长担心:以后学交换律怎么办?
放心,教材没打算让孩子背死理。
老师先用月饼、积木、分组跳绳这些看得见的东西,让娃体会“3个5”和“5个3”虽然结果一样,但故事不同;等他们脑子里有画面了,再告诉“交换位置积不变”,口诀才背得心甘情愿。
要是顺序随便写,孩子永远分不清谁是谁,到了分数乘法、比例、代数,直接晕菜。
说到底,家长焦虑,是因为我们当年只背“三五十五”,没人告诉我们十五背后还有故事。
现在教材把故事讲在前面,我们反倒嫌啰嗦。
其实,把乘法顺序钉死,就像先教孩子分清左右脚再学走路,看似慢,其实少走弯路。
今晚,我让儿子拿硬币摆“4×7”和“7×4”,他边摆边嘟囔:“一个是7块一堆,摆4堆;一个是4块一堆,摆7堆。
”说完自己把作业改对了。
数学不是比谁算得快,而是看谁能把世界翻译成算式,再把算式翻译回世界。
顺序对了,翻译才不会错。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4开几个a4(新教材乘法变了2222必须写成2×4固定数位顺序意义是什么)》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