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励全县教师主动担当作为、深耕课堂教学,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营造拼搏实干、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宜宾市筠连县教育和体育局特推出“师者如炬 乐教筠州|我的从教故事”系列报道,本期推出筠连县民主初级中学教师罗远莉《三十载春风化雨,一颗真心润物无声》。
罗远莉,1995年9月参加工作,现任筠连县民主初级中学英语教师。先后荣获宜宾市德育工作先进工作者、县级优秀班主任和优秀中年教师等荣誉称号,曾连续四年荣获县级教学质量考核一等奖、县级初中英语学科优质课展评活动二等奖等荣誉,所带班级多次荣获县级优秀班集体。
卅载春风化雨,成就每个独特自我
自踏入教育行业之初,罗远莉便深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对待他人。在教育生涯中,她见证了无数学生在她的引领下悄然蜕变,比如有的学生从一开始的不自信和内向逐渐变得自信和外向;从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逐渐变得关心他人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这些变化都让她真切感受到教育所蕴含的深远力量。
令她印象深刻的是2016级的一名女生。孩子初一时常拿同学物品,罗远莉并未当众批评,而是细心观察后与她单独谈心,了解到她幼年丧母,家中仅有奶奶、父亲和弟弟,缺乏关爱与引导,渐渐形成了不良习惯。罗远莉又找来丢失东西的学生,和他们协商不要声张,并邀请他们一起帮助该同学改掉坏习惯。每隔一段时间,罗远莉就会再次找这个女生谈心,询问她的情况,渐渐地,发现她慢慢改掉了坏习惯。初三下学期,这位“改过自新”的学生给罗远莉写了一封信,信中感谢罗远莉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她当作“小偷”,用“妈妈”般的关心和爱护改变了她的人生。三十载春秋轮回,罗远莉带着一批又一批的孩子经历成长、攀登高峰,其间,她也曾遇到过许多挑战和困难,但是她始终相信只要坚持教育初心,用真心培育学生,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和挑战。她常说:“不求轰轰烈烈,但求踏踏实实;不求涌泉相报,但求问心无愧。”
亲恩暂缺身旁,师爱无悔补位成长
罗远莉任教的学校地处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比例达到53%,有时候甚至更多。有许多学生是在一两岁时,父母便不在身边,长期缺失亲情陪伴与家庭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心理上的困惑与成长空白的问题。面对这一特殊群体,罗远莉始终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言行与品德为学生树立榜样。她在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同时,更给予他们心灵深处的关心和慰藉,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老师身边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在班集体中感受到家的归属感和温暖。
因为父母远在外地,留守学生一旦生病,作为老师的责任便显得尤为重大。罗远莉主动承担起学生“母亲”这个角色,带孩子们看医生和悉心照料,即便深夜有住校生生病,她也总是在第一时间送他们前往医院。为了留守学生的父母能够在外地安心的工作,老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心血,教育和照顾好他们,不仅承担着身体上的劳累,在心理上也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即便如此,罗远莉也从不抱怨、不后悔,她将学生都视如己出,常说:“为教育好子女付出再多的心血都是应该的,看到子女们健康成长,那是最大的乐趣,是最大的安慰。”三十年来,家长一声声真诚的谢谢充盈着她的生命,学生一句句亲切的“罗老”“老罗”“罗妈妈”增添了她心底的喜悦。回望来路,她深感自己在这片教育的热土上,洒下的是幸福的汗水。
以爱润泽学子,以心传承育人之炬
英语学科是一门语言学科,其课本知识接近生活,情景性强,犹如一个多姿多彩大舞台。罗远莉乐于与学生在这样的舞台上尽情演绎生活化的角色,将语言、表演、形象等多种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她善于创设真实情境,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有声有色,让英语课堂洋溢着轻松活泼的氛围。她经常组织学生,将所学到的英语单词、短语和句子运用到课余对话中,并针对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组织他们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最终得出正确的英语表达方式。这一做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罗远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形成了独到见解。每当有新教师入职,学校都会指派一些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帮助他们尽快的成长。在学校的安排下,她先后指导多位英语学科新教师如何组织教学、整顿课堂秩序、教育学生和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并通过上示范课,与他们交流探讨,及时指出优点与不足。如今,经她指导过的多名教师都已经成长为学校能独当一面的骨干教师和有丰富经验的班主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论任教哪个班级,罗远莉始终满怀热忱、专注如一,她如同螺丝钉一样,放到哪里就紧紧地拧在哪里。罗老师用她的爱,用她的执着,用她的无私,用她的真挚,用她的责任,一步一个脚印,默默谱写着她的教育征程。三十年来,她深耕于基层教育一线,教育事业早已深深融入她的血脉,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图/文 宜宾市筠连县教育和体育局)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用运用造句子(师者如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