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句是什么意思(语文基础知识选用句式的五大设题角度及解题关键)

对称句是什么意思(语文基础知识选用句式的五大设题角度及解题关键)

那拉代丝 2025-10-25 理财 1 次浏览 0个评论

选用句式是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的核心考点,侧重考查考生根据语境精准匹配句式的能力,常与连贯、得体等要求结合命题。结合近年高考真题可知,其设题始终围绕“效果、句式、话题、照应、逻辑”五大核心角度展开,以下为具体解析。

对称句是什么意思(语文基础知识选用句式的五大设题角度及解题关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设题角度一:效果是否最佳

不同句式在表情达意的强度、侧重和风格上存在差异,该角度考查考生根据表达目的选择最优句式的能力。高考中常涉及陈述句与反问句、常式句与变式句、整句与散句的效果对比。

反问句VS陈述句:反问句通过无疑而问强化语气,比陈述句表达更强烈。如表达“我们能创造比前人更辉煌的业绩”,反问句“难道我们还不如前人,创造不出比前人更辉煌的业绩吗?”效果远超普通陈述句。

变式句VS常式句:倒装句可突出强调部分内容。如描写车前草,“车前,都有你,碧绿的,柔韧的”通过倒装突出其形态特征,比常式句“车前都有碧绿柔韧的你”更富表现力。

整句VS散句:整句(如四字句、对偶句)句式整齐、韵律和谐,散句灵活自然,二者结合可增强表达效果。如将“充满智慧、幽默有趣、让人快乐又受教育的漫画”改为“智趣兼备、寓教于乐的漫画”,用整句使语言更凝练整饬。

高考真题及解析

题目:要想表达“我们能赶上前人,创造出比前人更辉煌的业绩”这个意思,下面四句中语气最强烈的一句是( )

A. 不管怎样,我们会超过前人,创造出比前人更辉煌的业绩!

B. 难道我们还不如前人,创造不出比前人更辉煌的业绩吗?

C. 我们创造的业绩将是前人无法比拟的,谁不认为我们比前人强?

D. 我们无论如何不会比前人逊色,要创造比前人更辉煌的业绩!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表意需求选用句式,核心是判断不同句式的语气强度。A、D项均为陈述句,虽有强调意味,但语气较为平和;C项前半句为陈述句,后半句用反问,仅部分强化语气;B项采用“难道……吗?”的反问句式,结合双重否定的表意逻辑,形成强烈的肯定语气,远超其他选项。

答案:B

二、设题角度二:句式是否一致

句式统一是语言连贯的重要标志,高考多结合排比、对偶等语境考查,要求结构、语气、表述方式保持一致。

结构一致:排比句需保持短语结构或分句格式统一。若前文为“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后文应遵循“没有XX,就XX”的动宾结构,选择“没有资金,就向外国合理借贷筹措”而非其他句式。

主动被动一致:上下文若以被动句为主,选项也应采用被动句。如语境为“它与嘉宾‘甜蜜互动’,被誉为故宫文化的‘百科全书’”(被动句),主语“阿尔法蛋”的表述需延续被动特征,排除主动句选项。

语体风格一致:书面语语境需选用规范句式,口语语境则可灵活通俗,避免语体混杂。

高考真题及解析

题目: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句式协调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每逢深秋时节,__,__,__,__,美景尽览。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松竹山茶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松竹山茶

③色彩绚丽,层林尽染

④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结构与韵律的一致性。先看前两空,②句“置身山顶俯瞰”为6字句,后接“槐榆丹枫,松竹山茶”两个4字句,句式简洁且结构对称;①句“置身山顶,俯瞰……”拆分后句式不够凝练,与后文衔接稍显松散。再看后两空,③句“色彩绚丽,层林尽染”均为4字句,与前文“槐榆丹枫,松竹山茶”形成整齐的对仗,且韵律和谐;④句“美景尽览”与结尾重复,表意冗余。综上,②③句式更统一。

答案:D

三、设题角度三:话题是否统一

话题统一要求语段陈述对象(主语)或核心话题保持一致,避免中途转换主体,这是高考选用句式的高频考点。

主语一致优先:若上下文主语明确,选项需延续该主语。如语境以“公安干警”为陈述对象,“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午12时,______”应选择主语一致的“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全部赃物和赃款”,排除主语换为“犯罪嫌疑人”或“赃物赃款”的选项。

话题聚焦核心:语段核心话题若为“微博”,选项应围绕“微博”展开。如比较微博与“推特”,“微博比‘推特’面世晚一些,但微博从一起先就加入了‘推特’所没有的一些元素”始终以“微博”为核心,比侧重“推特”的选项更连贯。

高考真题及解析

题目: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午12时,________。

A. 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B. 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C. 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起获全部赃物和赃款

D. 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全部赃物和赃款

解析:本题核心考点为话题统一,即陈述对象需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前文明确以“公安干警”为陈述主体,需优先选择主语一致的选项。A项后分句主语变为“赃物和赃款”,B项后分句主语同样转换,均破坏话题统一;C项前分句主语变为“犯罪嫌疑人”,与前文衔接断裂;D项前后分句主语均隐含“公安干警”,完全符合话题统一要求。

答案:D

四、设题角度四:前后是否照应

前后照应要求选项与上下文内容、关键词形成呼应,包括首尾照应、文题照应、细节照应等,高考多结合语段补写考查。

关键词照应:选项需包含与上下文相同或相关的核心词。如前文提“小巷子里挤满了粗大的芒果树”,后文若出现“小巷子里的芒果树在悄悄结果”,通过“芒果树”实现细节照应。

语意照应:选项意思需与上下文形成呼应,可相近或相反。如开篇说“妈妈我爱你”,结尾“妈妈我还是那么爱你”通过语意相近形成照应;若开篇“妈妈我恨你”、结尾“妈妈我爱你”,则通过语意相反形成呼应。

文题照应:选项需与文章标题或段落中心句形成关联,尤其结尾句常需呼应标题核心词。

高考真题及解析

题目: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照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古村落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保护古村落是每个公民的责任。__,__,更要让古村落“活起来”,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

A. 我们不仅要守护好古村落的形态,更要挖掘其文化内涵

B. 我们不仅要挖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更要守护好其形态

C. 古村落的形态需要我们守护,其文化内涵更需要挖掘

D. 古村落的文化内涵需要挖掘,其形态更需要我们守护

解析:本题考查前后语意与逻辑的双重照应。前文核心话题为“保护古村落”,后文递进关系“更要让古村落‘活起来’”指向“利用与传承”,即文化层面。选项需体现“基础保护→深层挖掘”的递进逻辑:A项“守护形态→挖掘内涵”,既与前文“保护”呼应,又为后文“活起来”铺垫,符合递进照应;B项逻辑顺序颠倒;C、D项转换主语为“古村落的形态/文化内涵”,与前文“我们”的陈述主体脱节。

答案:A

五、设题角度五:逻辑是否合理

逻辑连贯要求选项符合语段的因果、递进、转折、时间、空间等逻辑关系,高考多结合复句关系和事理顺序考查。

复句关系匹配:需明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如转折、因果、递进),选择对应句式。如“微博比‘推特’面世晚一些,______”,后文“加入‘推特’所没有的元素”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需添加“但”等转折词,排除无逻辑连接的选项。

事理顺序合理:遵循时间先后、空间递进、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等逻辑。如叙述事件发展,需按“起因—经过—结果”排序;描写空间,需按“从上到下、从外到内”顺序,避免逻辑混乱。

轻重缓急得当:涉及主次、轻重关系时,选项需符合语境中的优先级排序,如先核心后次要、先主要措施后辅助手段。

高考真题及解析

题目: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逻辑最连贯的一项是( )

微博比“推特”面世晚一些,__,__,这使得微博在初期就拥有了更丰富的功能和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A. 但它吸收了“推特”的核心优势,又融入了本土特色

B. 它吸收了“推特”的核心优势,又融入了本土特色

C. 因为它融入了本土特色,又吸收了“推特”的核心优势

D. 它不仅融入了本土特色,更吸收了“推特”的核心优势

解析:本题考查复句逻辑关系的匹配。前文“微博比‘推特’面世晚”与后文“拥有更丰富的功能”之间存在转折关系——“晚出现却更完善”。A项通过“但”明确转折逻辑,既衔接前文时间对比,又解释后文“功能丰富”的原因,逻辑通顺;B项无逻辑连词,无法体现前后关系;C项“因为”表因果,与语境逻辑不符;D项“不仅……更……”表递进,但“融入本土”与“吸收优势”的递进顺序不合理,且未体现与“面世晚”的关联。

答案:A

高考解题通用步骤

1. 审语境:明确上下文的话题、句式、逻辑关系和表达目的;

2. 析选项:对比各选项在话题、句式、逻辑、效果上的差异;

3. 验衔接:将优选选项代入原文,检查是否符合五大设题角度的要求,确保语意连贯、表达精准。

综上,选用句式的本质是“语境适配”,需紧扣“效果最优、句式统一、话题一致、前后照应、逻辑合理”五大标准,结合高考真题强化训练,才能精准解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对称句是什么意思(语文基础知识选用句式的五大设题角度及解题关键)》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