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太极两个字,一开一合。” 这话真没说错。
太极拳能传承上千年,核心奥秘其实就藏在这 “开合” 里。说白了,太极讲一阴一阳,开合就是阴阳最直观的动态表现。
开像天地初分,敞亮又舒展;合如万物归藏,凝练又聚气。
不管是养生的站桩,还是技击的套路,少了开合就没了灵魂。
可好多人练了好几年,光盯着动作标准与否,压根没琢磨透开合的门道,到头来顶多算 “摆样子”,还是没能真正理解太极的精髓。
那么今天太极的开合到底是什么、怎么练、练太极的开合又有什么用。
开合之核太极拳的开合,真不是胳膊腿随便伸伸缩缩那么简单。
它以阴阳为根,把重心、气机、力道拧成一股绳,是套实打实的系统性运动。不是所有的开合都能练出效果,真能落地的开合,得抓住 “阴阳平衡” 这个关键。
开是阳,主舒展、外放、拓展,但不是瞎舒展。
核心是通过肢体打开,稳住自己的重心,同时拉开和对方的力距。
合是阴,主收敛、内聚、凝聚,也不是硬收缩 —— 重点是把散掉的能量收回来,锁住对方的力道。
有人觉得 “开就是伸,合就是缩”,这就太浅了。
开合是相生相成的,没有开的铺垫,合就没力气;没有合的收敛,开就散了架。就像太极图里的阴阳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始终在动态平衡里转。
从力学上说,开是扩大稳定范围,让对方的力找不到着力点;合是凝聚合力,用巧劲把对方的力引偏。
练的时候还得守着 “松而不散、紧而不僵” 的规矩。
开时肢体舒展,但关节不能软塌塌;合时能量凝聚,但肌肉不能硬邦邦。只有这样,开合转换时重心才稳,气息才顺。
内外三合练开合不能瞎动,得守着 “内外三合” 的规矩。
这可是开合能出效果的根本,少了任何一合,动作都容易 “飘”。
可能有人会问,这 “三合” 听起来玄乎,实际练的时候怎么把握?其实没那么复杂,内三合管 “里子”,外三合管 “面子”,里外配合好了,开合自然就顺了。
内三合是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说白了就是脑子、气息、力气得往一处使。
比如有人搂你,先动心念,“不能让他把我带倒”,这是心与意合。
接着引导气息,丹田气往胳膊上走,这是意与气合;最后气息推着力气,锁住对方的胳膊,这是气与力合。
外三合是 “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相当于给开合定了 “肢体坐标”。
开的时候,胳膊腿往外伸,但肩得对着胯、肘得对着膝、手得对着脚,上下得串成一条线,不能东倒西歪。
合的时候,肢体往里收,这三组对应关系也不能乱,得保证合力能顺顺利利传到着力点。
就拿倒卷肱来说,侧身撑开是开,这时候肩胯对拉、肘膝跟上、手足呼应,重心才稳。
撩掌折臂是合,肩胯同步转、肘膝往里收、手足一起发力,合力才够劲。内外三合凑到一块儿,开合才不是 “表面功夫”,而是内外一体的真运动。
功法实践开合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贯穿在每一个功法里的。
不管是打基础的站桩,还是练技巧的套路,都能找到它的影子。只不过桩功侧重养生,套路兼顾攻防,练法不一样,但核心道理相通。
站桩是练开合的 “入门课”,重点在养气,不用追求动作多复杂。
立身中正站好,两眼微闭,跟着呼吸走就行:外开的时候,想着丹田气往四周扩散,跟大自然融在一起,不用开得多大,舒服就行。
内合的时候,想着外界的清气往身体里收,一步步聚到丹田,慢一点没关系,要的是连贯。
套路里的开合就灵活多了,每个动作都藏着 “开中有合、合中有开” 的门道。
懒扎衣的步法外展是开,拓展稳定范围;手与肘相合、重心转移是合,借着转腰的劲儿往前推,肩胯、肘膝、手足全对上,合力就出来了。
斜行动作更有意思,对方打过来,先开,提气展开避开力道。
再合,顺着对方的劲儿往上提,然后一放,对方就被带出去了。
应对不同情况,开合的用法也不一样:对方推你,往下一合,锁住他的力,让他有劲使不上。
对方抓你手腕,用缠丝劲一合,抓住他的薄弱环节,他自然就蹲下去了。
对方搂你衣领,翻掌合劲,两手配合着转腰,就能顺势把他带倒。这些技巧看着复杂,其实都是开合原理的灵活运用,练熟了就成了本能。
双重价值练开合最终图啥?
从技击方面来说,太极不提倡硬拼力气,开合就是 “借力打力” 的关键。
对方一拳打过来,你硬扛肯定不行,先开 —— 撑开距离,稳住自己的重心,让他的力气落不到实处。
接着合 —— 锁住他的力道,顺着他的劲儿往旁边引,他自然就站不稳了。
你别不信,不管对方个子多高、力气多大,只要找对开合的时机,抓住他的薄弱环节,比如手腕、肘部,不用费多大劲,就能让他动不了。
这种技击方式不是 “蛮干”,而是用开合调动自身气息,借对方的力制住对方,既省力又管用。
说到底,太极拳的开合,就是把阴阳平衡的道理落到了动作上。#上头条 聊热点#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功夫念什么字(太极功夫两个字)》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