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写作背景:
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两次出塞,分别去过辽阳和河西。这些经历让他对边塞的风土人情、战士们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世界有了深入的了解。这首诗是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所作。当时,他身处哥舒翰幕府,对边塞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西北边塞的壮丽风光和艰苦生活,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译文:
冰雪融尽,塞外的天空显得格外明亮,胡人放牧的马匹也已经归还。在明亮的月光下,戍楼上的羌笛声悠悠响起。
请问那梅花飘落的景象是在何处呢?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就把梅花的香气吹遍了整个关山。
赏析:
高适的《塞上听吹笛》是一首边塞诗,以景抒情,以情入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边塞月夜图,同时寄托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首句“雪净胡天牧马还”,以雪后胡地天清气爽、放牧归来的场景开篇,既点明了时令和环境,又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这里的“雪净”不仅指自然界的雪融化,也象征着边疆的安定和和平的到来。
次句“月明羌笛戍楼间”,将视角转向夜晚的戍楼,明亮的月光和悠扬的羌笛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羌笛作为边疆特有的乐器,其声音本身就带有一种凄清和哀怨,与明亮的月光形成对比,更显得边疆生活的孤寂和思乡之情的浓烈。
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梅花何处落”这一典故(古笛曲中有《梅花落》的曲调),将思乡之情与梅花联系起来。梅花是寒冬中的傲骨,象征着坚强和纯洁,而诗人通过询问梅花何处飘落,实际上是在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而“风吹一夜满关山”则进一步将思乡之情扩展到整个关山,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就把梅花的香气和诗人的思念吹遍了整个边疆。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描绘了边疆的宁静和美丽,又寄托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通过景物和情感的巧妙结合,使得全诗既有画面感又有情感深度,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高适塞上听吹笛原诗注释翻译赏析(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