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声母字]戛
戛(戞)
[正音]标准音读jiá。
▶一级表声汉字。二级组字汉字。
▶古音又有ɡài,通“概”,刮平,削平;kǎi,通“楷”,法式,常法;jiē,通“秸”,禾穗。
▶由戛组成的合体字只表声。左右结构,在右,今在用汉字只有“嘎”一个字。
[辨形]戛是正字。戞是戛的繁体字。戛,上下结构,十一画。 会意字,从戈从首(去掉上边两点)。
[释义]基本义是击、敲击。动词。如戛玉敲金。注:持戟搏击,兵器撞击声。文言用词,今不常用。本义为戟。《说文解字·戈部》:“戛,戟也。”一说此义是引申义,本义是用戈击首。
○用作“戛然”。形容词。一是形容鸟叫声,如戛然长鸣。如苏轼《后赤壁赋》:“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余舟而西也。”二是形容声音等突然中止,如戛然而止。注:兵器撞击声。特点:声音脆而嘹亮。脆,指戛然而止;嘹亮,声音响亮余音传播远,指戛然长鸣。此义是今常用义。
▶[戛戛]状声词,形容物体相互摩击的声音。李邕《鹘赋》:“吻戛戛而雄厉,翅偏偏而劲逸。”—艰难的样子。韩愈《答李翊书》:“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戛瑟]弹奏琴瑟。江淹《四时赋》:“轸琴情动,戛瑟涕落。”轸,拨动。注:手指拂琴,摩擦震动发声。
▶[戛云]形容极高,可上接天云。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修柯戛云,低枝拂潭。”注:修,长;柯,枝。树枝为了接受阳光,彼此搏击争相向上。
▶由戛作为组字偏旁组成的汉字,其义与声音有关。
[从声子字]嘎(计1字)
嘎(嘠)
[正音]标准音读ɡā、ɡá和ɡǎ。多音字。
[辨形]嘎是正字。嘠是嘎的繁体字。嘎,左右结构,十四画。形声字,从口,戛表声。
[释义](一)本义为形容短促而响亮的声音。音读ɡā。拟声词。如汽车嘎的一声刹住了。
▶“嘎”组词后的用法:
1.用作“嘎嘎”。音读ɡāɡā。拟声词。形容鸭子的叫声。
2.用作“嘎巴”。一是作拟声词。音读gābā。模拟树枝等物折断的声音。一是作动词。音读gāba。用于口语。指黏的东西干后附着在器物上。如熬的粥都嘎巴锅了。
3.用作“嘎巴儿”。音读gābar。名词。口语。指附着在器物上的干了的粥、糨糊等。如衣服上还有粥嘎巴儿。
4.用作“嘎嘣脆”,用于物形容酥脆,用于人形容说话办事干脆果断。
5.用作“嘎吱”,形容物件受到挤压发出的声音。“嘎吱”一般连用,表示声音连续不断。常用在用辘轳提水、用扁担挑重物、开关门窗、牛拉旧式木轮的车等等发出的声音,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表示物件的陈旧、环境的干燥寂静、道路的悠长,也可表示人的劳动的艰辛、生存环境的恶劣等等。也常在动物如老鼠啃咬硬物的发出的声音,如用在人身上,除了表示咬嚼硬脆的食物发出的声音外,还有不想让他人看见、偷偷摸摸的意思。
(二)音读ɡá。用作“嘎调”。名词。在京剧唱腔里,用特别拔高的音唱某个字,这种音叫嘎调。
同“尜”。学名陀螺,俗名叫尜。尜,音ɡá,会意字,两头小中间大。
[嘎嘎ɡáɡa]同‘尜尜’。注:今写作“尜”。
(三)音读ɡǎ 同“玍”。形容词。乖僻;脾气古怪◇嘎古。注:嘎古,常指做事不合常理,为人不合群,一般用于贬义。古,读轻声。○形容词。调皮◇嘎小子。注:说出或做出常人意料之外的话或事。
▶音读ɡā是本义,音读ɡá和ɡǎ是借义。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偷偷摸摸的意思(8000通用汉字学习系列讲座第050讲)》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