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黛玉教香菱学诗之法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借林黛玉之口教香菱学写诗,也就是告诉大家诗该怎么写。
会写才能品鉴。

林黛玉作为香菱学诗的启蒙老师,展现了一套逻辑清晰、注重实践的教学方法。这套方法不仅帮助毫无基础的香菱快速入门,更蕴含着对“诗心”与“创作本质”的深刻理解,具体可拆解为以下四个核心步骤:
一、“破迷障”:先明确学诗的核心——“立意”优先,反对“死记格律”
香菱初学时的困惑,代表了多数初学者的误区:认为学诗需先死背“平仄、对仗”等格律规则。林黛玉直接打破这一认知,提出“立意为本,格律为末”“的核心原则:“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她明确指出:格律是“工具”而非“枷锁”,真正决定诗好坏的是“立意”(即诗歌的核心思想、情感)。若有“奇句”(情感真挚、意境独特的句子),甚至可以突破格律限制——这一观点彻底减轻了香菱的畏难情绪,让她明白学诗的关键是“表达真情”,而非“堆砌技巧”。

二、“选教材”:划定精准的学习路径,从“源头”打好基础
林黛玉没有让香菱盲目读诗,而是为她规划了一条“由浅入深、取法乎上”的阅读路径,精选三位唐代诗人的作品作为核心教材,理由清晰且针对性极强:
1.王维(字摩诘)的五律:“第一要熟读《王摩诘全集》,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二百首诗,然后再读老杜(杜甫)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李白)的七言绝句。”选择理由: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语言清丽、意境空灵,且五律篇幅短、结构规整,适合初学者体会“起承转合”的节奏,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既是画面,也含情感)。
2.杜甫(杜子美)的七律:杜甫的七律被称为“诗史”,格律严谨、对仗精妙,且内容兼具“写实”与“深情”(如《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选择理由:在掌握五律基础后,通过杜甫的诗学习“格律的严谨性”与“内容的厚重感”,理解如何用精准的对仗表达复杂情感。
3.李白(李太白)的七绝:李白的七绝“豪放飘逸、情感浓烈”,如《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往往以极简的语言传递极强的感染力。选择理由:让香菱体会“自由奔放的诗风”,避免被格律束缚住“灵气”,理解“诗贵自然”的道理。这套教材的逻辑是:从“意境入门”到“格律精进”,再到“灵气释放”,层层递进,既打基础,又护天性。

三、“重实践”:以“仿写+批改”驱动,在试错中成长
林黛玉不主张“只读不写”,而是让香菱“边读边练”,通过“仿写三稿”完成从“模仿”到“创作”的跨越,且批改方式极具启发性:
第一稿:模仿王维《使至塞上》,咏“月”。香菱初稿为:“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黛玉批改:肯定“平仄、对仗都合律”,但指出核心问题——“措词不雅,都是现成的套话”(如“玉镜、冰盘”是古人写月的常用典故,无新意),并点出改进方向:“要写你自己的‘月’,不是别人的‘月’”。
第二稿:调整思路,融入“个人感受”。香菱二稿为:“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黛玉批改:认可“有了自己的意思”(如“淡淡梅花、丝丝柳带”是香菱眼中的“月下图景”),但指出“颈联‘只疑、恍若’太直白,少了点‘含蓄’”,并引导她:“诗要‘言有尽而意无穷’,别把话说满”。
第三稿:突破模仿,写出“独特意境”。香菱三稿(梦中所得)为:“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黛玉批改:彻底认可,赞其“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这一稿的关键是“融入了香菱的身世之叹”——“缘何不使永团圆”既是问月亮,也是问自己漂泊无依的命运,做到了“情、景、事、理”的融合,真正达到了“立意新奇”的要求。“整个实践过程中,黛玉从不直接替香菱改诗,而是“指出问题+引导思考”,让香菱自己领悟“好诗”的标准,真正实现“授人以渔”。

香菱高举着诗稿 脚下生风
四、“护诗心”:鼓励为主,尊重“天性与真诚”
香菱出身卑微、学识浅薄,学诗时常自卑,但林黛玉始终以“平等、鼓励”的态度相待:一开始便打消她的身份顾虑:“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因“苦思诗句”茶饭不思时,黛玉非但不责怪,反而赞赏她的“痴劲”:“这才是‘真心学诗’的样子,学诗就要有这份‘痴迷’”。这种“尊重天性、保护热情”的态度,是香菱能快速进步的关键——诗的核心是“真诚”,若因身份或自卑压抑情感,便写不出好诗。黛玉的鼓励,本质是守护了香菱的“诗心”。

戴玉看着写诗成痴的香菱 心有所感
林黛玉教诗的本质——“先立心,再学技”。林黛玉的教学方法,看似是“教写诗”,实则是“教如何表达自我”:她不强调“技巧的堆砌”,而注重“情感的真实”;不追求“速成的套路”,而重视“基础的扎实”;不打压“试错的勇气”,而呵护“创作的热情”。这套方法不仅让香菱从“门外汉”成长为能写出“新奇之句”的诗人,更道破了文学创作的核心规律——“功夫在诗外”,先有“想表达的真心”,才有“值得读的好诗”。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学写诗要从哪开始(成写诗高手的快捷途径)》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