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以一阵沉默收场,真让人无语。
饭桌一时间安静得出奇,人人低头盯手机,只有她还在不停地说,像没事人一样。
那一刻,场面从热闹瞬间走向尴尬,大家脸色都变了,就连旁边孩子的家长也有点手足无措。
往前倒一点看,事情其实就是这么发生的。
刚落座,她就侧身去拍了某个男同学的肩膀,叫着“亲爱的”“宝贝儿”,而那位男同学的太太就坐在旁边。
然后她拿起筷子,非要给别人夹菜,别人手刚想躲开,她早就把菜放到对方碗里了。
有人皱眉,也有人小声提醒,可她好像听不见似的,继续笑着讲段子、打趣,声音一直开到最大。
等到有人不再应声,整张桌子才逐渐冷清下来。
再往前退一步,会发现这种场面并非首度上演。
有人在办公室反映,她有随手翻同事抽屉的习惯,甚至拉开人家的文件柜翻东西;到朋友家也会没经允许就翻衣橱、打开化妆盒。
这类行为并不是简单的热情,而是越过了别人划的界线。
周围人通常先是尴尬,随后小心翼翼,最后干脆保持距离。
再往前一点,就是她处理感情的方式了。
她同时和3个相亲对象接触,日程表排得像菜谱,一周里和不同人吃饭看电影。
周一去吃日料,周二看电影,周末郊游,手机上顶着好几个人的聊天框。
有人问她究竟喜欢谁,她只笑着回一句“多看看嘛”,把挑选当成理所当然的事。
被她同时联系的那些人,换来的更多是热情而不是承诺。
她会对A说“你很特别”,对B又说“我好像心动了”。
被动那一方是真被牵扯进来的,而她对这种局面常解释成“我不想将就”、“我需要自由”。
久而久之,受影响的人要么退出,要么另觅同伴,而她仍按自己的节拍往前走。
再往回看,还有几次关于打扮的小插曲。
有人在家长会上见到她,打扮像去夜店一样:低胸上衣、短得让人担心走光的裙子。
孩子家长在群里小声议论,老师看她也尴尬,怕被人说太明显地盯着看。
那天她并不觉得自己穿错了场合,反倒以为自己吸引了注意力。
还有人评价她把身体当成工具,用来试探别人、博取关注。
穿衣本身没有对错,但不分场合的暴露,会让周围人揣测她的态度,进而影响她在人际圈里的定位。
把这些片段拼在一起,会看到一条共通的线索:她经常不把外界的反应放在第一位。
别人皱眉头或沉默时,她还在继续说;别人感到不适,她往往读不出现场的空气。
并非每回都是刻意挑衅,更多像是真的不清楚界限在哪儿,或者明知道也懒得在意后果。
有人夸她直爽,也有人骂她没教养,但两种说法背后指向同一件事——别人感受经常被忽视。
细节里还藏着她更私人的那一面。
和她交往久了,会发现她很享受被关注的感觉:当多人同时追捧她时,她会觉得自己很被需要;在聚会被当作焦点时,她会牢牢抓住麦克风继续滔滔不绝。
可享受过后留给别人的往往是个空位,真正愿意承担、想建立稳定关系的并不多。
那些被忽视的界限慢慢堆积,变成了人际间的裂缝。
她周围的人有的开始刻意回避,有的干脆把她请出圈子。
一个午后在办公室,她又照旧做了那种事——随手拉开同事抽屉,拿出一封信翻看。
被翻的人发现后,没有当场大吵,只是把信拿回去,神情多了份防备。
那之后,同事们再也不会随手把私人物品放她旁边了。
她依旧用笑容遮掩,照旧按自己的节奏行事,好像刚才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回到那次聚会当下,她讲了个庸俗的笑话,周围短促的笑声里全是尴尬味儿。
她看着众人,笑得很自然,好像根本没察觉气氛变了调。
有人移开视线,有人暗自掏出手机看表,偷偷瞄时间。
最终她又笑了下,没人接茬,餐桌重归寂静。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轻浮女人的五大特征(轻浮的女人)》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