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因此公元215年曹操夺取汉中以后,就让蜀中人心浮动,民众惶惶不安,“一日数惊”。幸亏张飞在宕渠击败了张郃,人心才安定下来。不过刘备显然不放心让曹操控制汉中,于是在公元217年十月开始对汉中发起进攻。到公元219年五月,刘备彻底击败曹操,夺取了汉中。
历时一年零七个月的汉中之战是刘备和曹操之间之大的一次战争,双方都投入了不少名将和兵力。下面我们就看看汉中之战的历次战斗中,双方都有哪些武将参加了。
公元217年十月,刘备命张飞、马超、雷铜、吴兰等人率军攻打下辩。曹操则命曹洪为主将,骑都尉曹休参谋军事,张既和偏将军曹真等人也随军前往。
公元218年,张飞故意大张旗鼓兵进固山,做出要截断曹洪后方的样子,试图牵制曹军,为蜀军集结争取时间。但是这个计划被曹休识破。在曹休的建议下,曹洪主动出击,攻打吴兰所部蜀军。吴兰战败,雷铜、任夔等人当场战死。而吴兰逃到阴平以后,也被氐族首领强端所杀。
吴兰这一路人马战败以后,张飞孤掌难鸣,只能和马超一起撤军。
刘备首战失利以后,又命陈式率十余营兵马据守连接关中和汉中的咽喉要道马鸣阁道,以切断汉中和关中两地曹军的联系。曹操命徐晃率军前去攻打,结果陈式不敌徐晃,被杀得大败,蜀军掉入山谷而死者众多,此战又以蜀军失利告终。
三、定军山之战两战失败的刘备并不气馁,在公元218年七月亲自率军直逼阳平关,和夏侯渊、张郃对峙。曹操也随即率军西征,在九月赶到长安。
不过不知道什么原因,曹操到长安以后没有急着去汉中。而公元219年初,刘备则采纳了军师法正的意见,趁着曹操还没赶来的机会强渡沔水进占了定军山。夏侯渊不得不和张郃带兵出城,沿着山势下寨,和蜀军对峙。随后刘备发起猛攻,大破曹军,夏侯渊和曹操任命的益州刺史赵颙等人战死。
夏侯渊死后,张郃带着残兵退守阳平关。由于主将战死,驸马都尉杜袭、司马郭淮等人推选张郃代理军务。
夏侯渊死后,曹操亲自率军到汉中,迎战刘备。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曹操就下令在汉水之变的北山囤积粮草,以备大军使用。不想这个情报被蜀军得知,黄忠率军夺取了北山的粮草。
曹操急忙派军去救援,援军半路遇到赵云所率的几十名骑兵。赵云在击破曹军先锋部队以后,撤回营中,打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追到营前,见此情景疑心有伏兵,纷纷退去。赵云下令击鼓,并命弓弩手射击曹军。曹军惊慌失措,自相蹂践、落入汉水中而死者众多。
北山之战以后,曹刘两军基本没有再发生大的战斗,只是偶尔有一些小的冲突。比如说刘备就多次命义子刘封去叫阵,气得曹操说要让自己的黄须儿曹彰来战刘封。可惜不等曹彰赶到,曹操就已经放弃汉中,撤回了汉中,两人没有机会交上手。
而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人物还有三个。一个是杨修,他在汉中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大家熟悉的“鸡肋”这个典故。而汉中对曹操来说也像杨修所说的那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并不值得投入太多力量,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
一个是前面出现过的张既。曹操决定撤军时,担心刘备会联合武都氐人进攻关中,于是问张既怎么办。张既建议将氐人迁到陇右居住,曹操采纳了他建议,命张既去武都将当地五万多氐人迁移到扶风、天水等地居住。
另外一个人有些争议,他就是王平。王平原本是曹操手下,以校尉的身份参加了汉中之战,后来投降了刘备,到底算是哪一边的人有些争议。考虑到王平应该是在曹操即将战败前才投降,大部分时间在曹军这一边,姑且算是曹操的人吧。
所以史书上明确提到参加了汉中之战的人,刘备一方有法正、张飞、马超、赵云、黄忠、刘封、陈式、吴兰、雷铜、任夔等人,而曹操一方则有夏侯渊、张郃、曹洪、曹休、曹真、徐晃、赵颙、杨修、杜袭、张既、郭淮、王平等人。
另外,还有一些人也可能参加了汉中之战,但是史书上没有明确写明。
比如说刘备离开汉中回成都时,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留守汉中,因此他很可能也一直跟着刘备,参加了汉中之战。但是史书上并没有魏延参加汉中之战的明确记载,因此也不排除他在汉中之战以后才来的可能。
这些人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料证明他们参加了汉中之战,这里就暂时不算了。不过即使不算这些人,我们也可以看到刘备和曹操手下参加汉中之战的名将不少。
刘备集团主要将领中,除了关羽镇守荆州,诸葛亮坐镇成都外,全部直接参加了汉中之战。而曹操也投入了夏侯渊、曹洪、曹休等人和五子良将中的两个,可见双方对这一战的重视。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汉中之战双方投入了多少兵力(历史上的汉中之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