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看到几条关于OK手势被误认为反犹符号的视频,十分困惑。这个由拇指和食指相触、其余三指伸展的手势,原本是表示“好的”“没问题”的通用信号,为何会与反犹主义扯上关系?经过一番调查,我发现这背后隐藏着一段跨越数年的符号演变史。
在我的记忆中,OK手势始终是一种无害的表达方式。小时候,我会用它来向父母确认周末出游计划;上学时,我会用它来和同学约定见面时间;甚至在微信聊天中,OK表情也是常用的回应之一。然而,我从未想过这个手势的历史如此悠久,早在17世纪的英国就已经出现,并逐渐与“OK”一词绑定,成为全球通用的赞同符号。在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中,它还象征着内心的圆满,成为手语中的基础元素。那时,它承载着积极的含义,谁能想到百年后它会成为仇恨的象征?
这一切的转变始于2017年的一场网络恶作剧。在4Chan匿名论坛上,一群持有极右翼立场的用户发起了“O-KKK行动”,故意将OK手势曲解为“白人力量”的暗号。他们制作了相关图解、设计话题标签,并伪装成自由派人士发起运动,试图嘲笑对种族议题敏感的主流社会。起初,这场闹剧并未引起太大关注,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恶意调侃的谎言会在时间的推移中逐渐被视为“真实”。
2019年成为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清真寺枪击案中,凶手布兰顿·塔兰特在庭审时比出OK手势,以表达白人至上理念。这起造成51人死亡的恶性案件使得原本荒诞的符号解读与现实暴力产生了强烈的关联。更重要的是,反诽谤联盟(ADL)——这个最初为对抗反犹主义成立的组织,将OK手势正式纳入仇恨符号数据库,与纳粹礼等极端标志归为一类。尽管ADL也承认绝大多数人使用这个手势时并无恶意,但这一认定无疑给OK手势打上了负面的烙印。
自那时起,一系列“符号冤案”开始上演。芝加哥小熊队的球迷仅因在黑人主播身边比出OK手势,就被永久禁止观赛;《使命召唤》系列游戏悄悄移除了OK手势动作,换成了其他替代手势;普通人在社交媒体发布带有OK手势的照片,都可能被贴上“种族主义者”的标签并受到攻击。更讽刺的是,许多使用者根本不知道这个手势的争议含义,例如一些特朗普的支持者,只是习惯性地用它表达自信,却意外卷入了意识形态的纷争。
最近,相关机构对这一认定的加强,使得“OK手势=反犹标志”的说法进一步传播。在抖音等平台上,许多网友对此表示困惑:“一个全球通用的日常手势,怎么就成了仇恨符号?”还有人调侃道:“以后连聊天发OK表情都要小心翼翼了。”然而,在争议背后,更值得深思的是符号含义的可塑性和社会情绪的影响力。4Chan用户最初的恶作剧之所以能成功,本质上是因为利用了社会根深蒂固的种族矛盾和政治对立;而极端分子的借用和权威机构的认定,则让谎言一步步固化为部分人眼中的“事实”。
翻阅反诽谤联盟的原文,可以发现其中明确写道:“绝大多数OK手势的使用仍是传统无害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是否存在仇恨意图。”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理性判断往往被情绪所取代。正如中文中“**”一词的含义演变所示,符号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但OK手势的异化之路却充满了刻意操纵和群体恐慌。
合上书本时,窗外的路灯已经亮起。我下意识地比了个OK手势,然后迅速放下——这种本能反应后的迟疑,或许正是这场符号闹剧最真实的后遗症。一个手势本身并无对错之分,错的是利用符号制造恶意以及丧失理性判断的盲从。希望有一天,当我们再次比出OK手势时,不必再联想到那些沉重的标签,只需简单地表达“一切都好”。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ok和okay哪个心情更好(OK手势成反犹标志)》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