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陋室铭》,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 理解文章内容,准确翻译全文,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简洁之美。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 品味文中精妙的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重视精神追求,提升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4. 教学重点
•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把握文章主旨。
5.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领悟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情感。
• 引导学生将文中所体现的精神品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思考其当代价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分析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一)诗意引入(3分钟)同学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文人墨客的居所往往别具韵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陶渊明远离尘嚣的田园居舍,充满着闲适与淡然;“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的草堂虽破旧,却饱含着他对天下苍生的悲悯。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去探寻在这简陋居所中所蕴含的非凡情怀。(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知识新授(10分钟)6. 作者及背景介绍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其诗文俱佳,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陋室铭》是他被贬至和州时所作。当时他的住所被知县故意安排得极为简陋,但刘禹锡不以为意,反而欣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借对陋室的描绘,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情趣。
7. 文体知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在形式上多用四字句、六字句,讲究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0分钟)8. 教师范读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听老师朗读这篇《陋室铭》,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把握以及语气的抑扬顿挫。(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重点强调易错字音,如“馨(xīn)”“牍(dú)”等)
9. 学生跟读
同学们,现在跟着老师逐句跟读,模仿老师的节奏和语气。(教师逐句领读,学生跟读)
10. 学生自读
大家自己出声朗读几遍,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和韵律。(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个别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问题)
11. 抽问朗读
老师请几位同学来单独朗读一下,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读得是否准确、有感情。(随机抽取3 - 4名学生朗读,读完后引导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总结并给予针对性指导)
(四)疏通文意(12分钟)12. 自主翻译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标注出来。(学生自主翻译,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翻译情况)
13. 小组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刚才自主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共同探讨解决。(小组讨论,教师参与部分小组讨论,适时给予引导和提示)
14. 全班答疑
哪个小组还有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小组提出问题,全班共同解答,教师重点讲解:
• 重点实词:
有仙则名(出名,有名) 有龙则灵(灵验)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可以调素琴(调弄) 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躯体)
• 重点虚词: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 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应为“有何陋”) 斯是陋室(判断句)
15. 巩固练习
老师给出几个句子,同学们来翻译一下,看看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和句子的翻译是否掌握了。(展示句子,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 句子: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五)精读课文,深入理解(8分钟)16. 提问引导
同学们,我们已经理解了文意,现在思考一下,作者笔下的陋室究竟是怎样的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抽取学生回答)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陋室环境的清幽;“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体现了交往人物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描绘了生活情趣的高雅。
17. 深入探究
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陋室呢?他仅仅是在写屋子吗?(引导学生思考托物言志的手法)
明确: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意在表明自己虽然身处简陋的环境,但因为有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情趣,所以并不觉得简陋。实际上是借陋室来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六)思政教育融入(5分钟)同学们,刘禹锡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中,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精神追求,不被物质条件所左右。在当今社会,我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比如,有些同学过于追求名牌服饰、高档电子产品,而忽略了自身的学习和品德修养。我们应该从刘禹锡身上学到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总结:我们要学习他安贫乐道的精神,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注重精神世界的充实和丰富。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挫折不抱怨、不气馁,努力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好少年。
(七)课堂小结(2分钟)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翻译、精读等环节,学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了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绘,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熟练背诵课文,并且将刘禹锡的精神品质铭记于心。
(八)板书设计• 《陋室铭》
• 刘禹锡
• 生字词:馨、牍等
• 陋室:环境清幽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交往高雅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情趣高雅 - 调素琴,阅金经
• 托物言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 思政要点:重精神,轻物质,积极乐观
五、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通过诗意引入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朗读和翻译环节表现较为积极。但在讲解托物言志手法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在思政教育融入环节,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但讨论的深度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后续应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六、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18.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陋室(lòu) 德馨(xīng) 苔痕(tái)
B. 鸿儒(rú) 案牍(dú) 西蜀(shǔ)
C. 调素琴(diào) 诸葛庐(gé) 何陋之有(lòu)
D. 淤泥(yū) 濯清涟(zhuó) 亵玩(xiè)
答案:B 【解析】A项“馨”应读xīn;C项“调”应读tiáo;D项虽注音正确,但D项中部分字词不属于《陋室铭》,不符合本题考查范围。
1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有仙则名(出名,有名)
B. 惟吾德馨(只)
C. 谈笑有鸿儒(大)
D. 无案牍之劳形(劳累)
答案:D 【解析】“劳”在这里是“使……劳累”的意思,是使动用法。
(二)阅读理解阅读《陋室铭》全文,回答问题。
20. 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什么作用?
答案: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为下文歌颂陋室做铺垫,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和趣味性。
21.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
答案:从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交往人物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生活情趣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三个方面描写陋室,突出了陋室不陋的特点。
22. 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答案:引用孔子的话,再次强调“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地收束全文,突出了作者安贫乐道的志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同时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中考考点链接23. 考点分析
•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是中考必考考点。如《陋室铭》中“名”“灵”“之”“劳”等字词的理解。
• 句子翻译也是重点考查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将文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保持原意不变,语句通顺。
•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手法的分析也是常见考点。如理解作者对陋室的描写及所表达的情感,分析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 拓展延伸类题目,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与迁移能力,如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作者安贫乐道精神的看法。
24. 方法指导
• 对于文言实词、虚词的学习,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牢记常见实词、虚词的多种含义,并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 句子翻译时,先对重点实词、虚词进行准确翻译,再调整语序,使句子通顺。注意保留人名、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
• 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要认真研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脉络。理解托物言志手法时,要明确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之间的联系。
• 回答拓展延伸题,要紧扣文章主题,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5. 例题展示
• (20XX年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篇目]》,回答问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 答题思路:这道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对于(1),“说”是通假字,通“悦”,愉快的意思;对于(2),“乐”就是快乐、高兴的意思。要结合平时的积累和句子语境来判断。
• 答案:(1)通“悦”,愉快 (2)快乐,高兴
26. 变式训练
• 阅读《陋室铭》,回答问题:请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翻译成现代汉语,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所体现的精神的理解。
• 答案:翻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理解:在现实生活中,这句话所体现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和生活质量并不取决于物质条件的优劣,而在于自身的品德修养。比如,有些人虽然生活条件并不富裕,但他们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积极向上,拥有高尚的品德,同样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生活得充实而快乐。相反,即使物质条件优越,但如果品德低下,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注重自身品德的培养,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陋室铭教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陋室铭教案)》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