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复习言语理解时,我总觉得“这部分最简单”——不就是读文章、选答案吗?结果第一次做真题,20道题错了9道,尤其是逻辑填空,四个选项看着都对,凭感觉选的永远是错的;片段阅读更离谱,明明觉得自己概括得很对,看解析才发现“没抓准中心句”。
那时候我跟上岸学姐吐槽“言语理解太玄学”,学姐却笑我“你是没摸清套路,言语根本不是考‘语感’,是考‘技巧’,常考的就3大类题,练熟了正确率能到85%”。后来跟着学姐的方法学,我才发现言语理解是“纸老虎”——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言语理解到底有多少题型,复习时该避开哪些坑,全是我踩过雷总结的干货。
先掰扯清楚:言语常考就3大类题,别被“绕题”带偏
学姐帮我翻了近5年国考、省考真题,发现言语理解的“核心题型”就3大类,占了总题量的95%,剩下的冷门题(比如病句辨析)偶尔考,简单看看就行,不用死磕:
第一类:片段阅读(占比最高,也是基础)
简单说就是“读一段文字,答一个问题”,里面最常考的是主旨观点题,比如“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什么”“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是”。我以前总犯“过度概括”的错,比如文段讲“现在年轻人爱喝奶茶,但过量喝会发胖”,我会选“年轻人饮食习惯不健康”,其实正确答案是“过量喝奶茶对健康有影响”——后来才懂,主旨题要“找中心句,别瞎延伸”。
还有个高频小题型是细节判断题,比如“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这类题不用找中心,只要把选项和原文一一对比,注意“偷换概念”(比如原文是“奶茶”,选项是“饮料”)、“绝对化表述”(比如原文是“可能”,选项是“一定”),比如原文说“奶茶过量喝可能发胖”,选项说“喝奶茶一定会发胖”,这就是错的,30秒就能判断。
第二类:逻辑填空(最容易“凭感觉”错,要靠“语境”)
简单说就是“填成语或实词”,比如“如今的传统文化传播,不再是________的单向输出,而是互动性更强的体验式传播”,选项是“枯燥”“单一”“刻板”。我以前总凭“读着顺不顺”选,结果常错;后来学姐教我“看上下文提示”,比如后文说“不再是…而是互动性更强”,说明前文是“没互动、单一的”,所以选“单一”,瞬间就有了方向。
逻辑填空里,成语辨析占比不低,比如“他总是________,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选项是“半途而废”“浅尝辄止”“功亏一篑”。这时候要记成语的“侧重点”:“半途而废”是“做一半放弃”,“浅尝辄止”是“只试一下不深入”,“功亏一篑”是“快成了却失败”,结合“遇到困难就放弃”,选“半途而废”就对了。
第三类:语句表达(不难,靠“逻辑衔接”)
常考的是语句排序题和语句填空题。语句排序题比如给6句话,让你排顺序,我以前总“瞎排”,后来学了技巧:先找“首句”(比如“随着….”“近年来…”这种背景句常为首句),再找“关联词配对”(比如“虽然…但是…”“不仅…还…”),比如①“虽然天气冷”,④“但是大家还是愿意出门”,①和④肯定挨着,而且①在④前面,很快就能排好。
语句填空题比如“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重点看“横线前后的内容”,比如横线前说“传统文化需要创新”,横线后说“比如用短视频拍非遗技艺”,那横线里就要填“创新可以用哪些方式”,衔接前后就行,不用想太复杂。
再说说复习要注意的3点:这些坑我替你们踩过,别再犯
知道了题型,复习时还得避开3个坑,不然刷再多题也白搭,我当初就栽过不少跟头:
第一坑:全靠“语感”做题,不学技巧
刚开始我做片段阅读,总觉得“读完有感觉就行”,比如主旨题,不找中心句,凭着“自己的理解”选答案,结果错得一塌糊涂。学姐骂我“你这是赌运气!言语有技巧,比如主旨题找‘关联词’(因此、但是、总之)后面的句子,这些才是中心;细节题看‘绝对化词语’(一定、所有、必然),大概率是错的”。
后来我学了3个超实用的技巧,正确率立刻提上来了:
1. 主旨题“抓三词”:关联词(但是、因此)、主题词(文段反复提的词,比如“奶茶”)、程度词(最、更、关键),比如“奶茶好喝,但过量喝最伤胃”,中心就是“过量喝奶茶伤胃”;
2. 逻辑填空“看语境”:找上下文的“提示词”,比如“不再是…而是…”“因为…所以…”,比如“他很________,总是提前完成任务”,后文“提前完成”就是提示,填“高效”就对了;
3. 语句排序“先定首句,再找衔接”:首句排除“指代词开头”(这、那、它)和“关联词后半句”(但是、而且),比如“这是一个好方法”不能当首句,“但是他没做到”也不能当首句。
这些技巧不用学太多,练熟这3个,足够应对90%的题目。
第二坑:不积累成语,逻辑填空总错
我以前做逻辑填空,遇到不认识的成语就瞎蒙,比如“栉风沐雨”“筚路蓝缕”,看着都像“辛苦”的意思,不知道区别,结果总选错。学姐让我每天积累10个成语,记“词义+侧重点+褒贬”,比如“栉风沐雨”侧重“奔波辛苦”,“筚路蓝缕”侧重“创业辛苦”,比如“他________创业十年,终于成功”,就选“筚路蓝缕”。
我还做了个“成语积累本”,把易混的成语放一起记,比如“不以为然”(不认为对)和“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耸人听闻”(假事)和“骇人听闻”(真事),每天早晚各看5分钟,慢慢就记住了。现在做逻辑填空,遇到成语再也不慌了,正确率从50%提到了80%。
第三坑:只刷题不总结,错了下次还错
以前我刷言语理解,错了就改个答案,扔到一边,结果下次遇到“主旨题找错中心句”,还是会犯同样的错。学姐让我做“言语错题本”,不是记所有错题,而是记“3个点”:
1. 错因:是靠语感、没找提示词,还是成语不认识;
2. 正确思路:比如主旨题找了哪个关联词,逻辑填空看了哪个提示词;
3. 积累:比如不认识的成语,或者易混的实词(比如“遏制”和“遏止”,“遏制”是控制,“遏止”是停止)。
比如我错了一道逻辑填空题,就记“错因:成语‘不以为然’和‘不以为意’混淆;正确思路:后文说‘他没放在心上’,所以选‘不以为意’;积累:不以为然=不认为对,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每次复习前翻10分钟,下次遇到类似题,就不会再错了。
最后想说:言语理解是“提分利器”,别放弃!
很多人觉得“言语理解靠天赋,学不会”,但其实行测想考70+,言语理解不能丢——它是行测里“题量最大、最容易提分”的模块,只要练熟3类题型,避开3个坑,正确率到85%很简单。
我最后考试时,言语理解25分钟做对34道(共40道),比刚开始多对19道,多拿了9.5分,这就是“进面”的关键分。
记住:言语理解不是考“语感”,是考“方法和积累”。别被“玄学”吓住,每天花25分钟练1组(20道题),坚持1个月,你会发现“原来言语理解这么简单”。
前几天翻到当初的言语错题本,扉页上写着“别慌,技巧里藏着答案”,突然觉得特别对——公考没有“不可能”,只有“没找对方法”。加油,你离上岸只差一个“练熟言语理解”的距离!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遏制和控制的区别是什么(公考行测言语理解常考3大类题)》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