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古诗三首》
《暮江吟》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中,描写深秋时间傍晚时分江面景色的诗句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其中“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诗句意为夕阳的余辉铺在江面上,江面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碧绿、一半殷红。描写月夜美景的诗句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可怜”是可爱的意思,“真珠”指珍珠,诗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展现景色,表达作者喜悦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题西林壁》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庐山,所见景色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缘”是因为的意思,诗句意为不能认清庐山全貌,是因身处庐山之中,视野受限,只能看到局部,要认清全貌需站在庐山之外,这告诉我们了解事物要全面观察,不能片面,可用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概括,全诗寓理于景,含义深刻。
老师指导写作时,常引用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习作要多角度观察、多方位描写,写出独特感受。
《雪梅》作者是宋代诗人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xiáng),骚人阁(gē)笔费评章”中,“降”是服输的意思,“骚人”指诗人,“阁”同“搁”,这两句用拟人手法写梅雪相争,诗人难评高下,只好停笔思索。诗人对梅雪的评议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逊”是不及、比不上的意思,诗句意为从洁白角度,梅花比雪花逊色;从芳香角度,雪花不如梅花,用对比手法告诉我们人各有长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也是诗人“费评章”的原因。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铺”字准确写出残阳接近地平线、贴地面照射的状态,还显得委婉平缓,体现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亲切、安闲之感;“瑟瑟”“红”是对江水颜色的描写。“露似真珠月似弓”连用两个比喻,将露珠比作珍珠,将月亮比作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诗王”之称。苏轼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多音字“降”:读jiàng时,可组词“下降、从天而降”;读xiáng时,可组词“投降、降服”。巧记:从天而降(jiàng)的伞兵部队包围敌人,走投无路的敌人只好举手投降(xiáng)。
描写庐山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含有哲理的诗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人生哲理:不论前路多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就能“绝处逢生”。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人生哲理:站得高,看得远。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人生哲理:新生美好的事物无法封锁禁锢,必能冲破束缚、蓬勃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人生哲理:要不断补充新知识、坚持学习,才能达到新境界。
第10课《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作者是叶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有《稻草人》《倪焕之》等。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先讲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最后讲脚与墙的关系。
易错音:叶柄(bǐng)、弯曲(qū)、歌曲(qǔ)、萎(wěi)缩、均(jūn)匀。
同音字:“jun”可对应“均匀、君子、细菌、红军”;“jīng”可对应“根茎、惊吓、经典、精力”。
“嫩”的意思:
①初生而柔弱、娇嫩,如“嫩叶、嫩芽”。
②指某些食物烹调时间短,易咀嚼,如“这鱼片很嫩”。
③阅历浅、不老练,如“他担任总指挥还是显嫩了一点”。
④(某些颜色)浅,如“嫩红、嫩绿”。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中,“漾”指水面微微动荡,课文中形容满墙爬山虎的叶子被风吹动,像波浪一样晃动。
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巴住墙→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一词多义“新鲜”:
①刚生产的,未变质、未污染或未加工的,例:“这块肉很新鲜”。
②(事物)出现不久,例:“电脑在大城市里已经普及,但是在偏远山区还是个新鲜事物”。
近义词:舒服--舒畅、均匀--匀称、空隙--间隙、漾起--荡起、牢固--坚固、休想--别想。
描写植物的四字词语:亭亭玉立、姹紫嫣红、绿草如茵、含苞欲放。
由爬山虎的脚巴得牢固想到的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第11课《蟋蟀的住宅》
《蟋蟀的住宅》作者是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他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文中运用拟人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让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吸引读者,让读者产生亲切感,表达作者对蟋蟀的赞赏、敬佩之情。
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两方面内容:(1)蟋蟀住宅的特点(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2)蟋蟀如何建造、整修住宅。
同音字:“zé”可对应“选择、光泽、责任、原则”;“zhǐ”可对应“地址、手指、报纸、停止”。
多音字:
“弹”:读dàn时,可组词“子弹、弹药”;读tán时,可组词“弹琴、弹性”。巧记:“这根橡皮筋弹(tán)力很足,是制作弹(dàn)弓的好材料”。
“扒”:读bā时,可组词“扒车、扒皮”;读pá时,可组词“扒痒、扒手”。巧记:“猴子经常扒(bā)开对方身上的毛发互相扒(pá)痒”。
随遇而安:“随”是顺从的意思,“遇”是遭遇的意思,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蟋蟀不随遇而安,不愿利用现成洞穴,会慎重选择住址,自己一点一点挖掘,这也点明为何把它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骤雨:“骤”是急速的意思,指下得又大又急的雨。
反义词:临时--长期、隐蔽--暴露、柔弱--强壮、平坦--崎岖、粗糙--光滑、干燥--潮湿、伟大--渺小、增长--减少。
蟋蟀的住宅能算是“伟大的工程”,原因有三:(1)住宅本身出色,外部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2)建造耗时耗力,从十月一直到冬天,都在建造、整修;(3)建造工具柔弱简单,但工程庞大,这种巨大反差让蟋蟀建造住宅成为奇迹。
全文运用作比较、列数据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特点。如将别的昆虫和蟋蟀比较,突出蟋蟀住宅的讲究和建造不易;“最多九寸深,一指宽”,用数据写出住宅小巧的特点。
赞美蟋蟀精神的四字词语:吃苦耐劳、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坚持不懈。
蟋蟀又名蛐蛐,古诗中“促织”就是指蟋蟀,如“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保护好视力的建议:
第一,早上起来坚持做眼保健操。
第二,工作或学习时,坚持间隔40分钟,让眼睛休息10分钟。
第三,条件允许的话,每天适当远眺一到两次,每次各十分钟,让眼睛彻底放松。
第四,养成午休的好习惯。
第五,阅读时间不要太长,尤其不能长时间看电子产品。
第六,注意补充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
爱护眼睛的宣传语:
①爱护眼睛,一生光明。
②亮丽的眼睛,亮丽的人生。
③关爱眼睛,生活开心。
④爱眼护眼始于心,科学用眼践于行。
语文园地三
《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两篇课文告诉我们,只有留心观察,才能写出具体生动的文章,细致观察和连续观察非常重要。“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了嫩绿的”体现连续观察;“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体现细致观察。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作者在观察基础上把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想象蟋蟀在上面弹琴,既令人难忘,也体现作者对昆虫的特殊喜爱。
动物巢穴相关表述:狗窝、鼠洞、鸟巢(窝)、猪圈、马厩(jiù)、鱼塘、牛棚、虎穴、鸡舍、蛇洞。
含有动物巢穴的成语:狡兔三窟、龙潭虎穴、引蛇出洞、倾巢而出。
“逐渐”“最多”等修饰性词语,体现文章用词的准确性。“逐渐”写出事物变化过程;“最多”表明蟋蟀的住宅不都是九寸深,最大深度为九寸。
背诵与秋天有关的谚语:
立了秋,把扇丢。
二八月,乱穿衣。
夏雨少,秋霜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补充秋天的谚语:
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
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
立秋十天遍地黄。
习作3《写观察日记》
关键1:“观察日记”
日记是把每天遇到的和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常以第一人称“我”记录当天的所见、所闻、所做或所想,有固定格式,通常由书端和正文组成。书端写日记的日期、星期和天气,先写日期(年、月、日)、星期,再写天气(例:6月26日星期五晴),可参考教材《爬山虎的脚》课后“资料袋”和《蟋蟀的住宅》课后“阅读链接”的写法。观察日记是日记的一类,需通过长时间观察,记录事物的变化。
关键2:“连续观察”
连续观察是观察日记的基础,并非一次两次、一天两天的观察,而是长时间持续观察事物。细致连续观察后,能发现事物的变化,观察时不能只用眼睛,还可根据情况用鼻子闻味道变化、用耳朵听声音、用舌头尝味道、用手触摸感受软硬冷热厚薄,更要用心感受心情,调动全身感官观察,才能有更多收获。
关键3:“准确形象”
首先,要保证观察的准确性,“我手写我眼”,记录观察到的事物特点和变化,不能胡编乱造。其次,要让事物描写更形象,可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让内容生动有趣。
写作提示
(1)选择想观察的事物进行连续观察。
(2)写日记时,可用“某月某日”“经过三天的等待”“漫长的一周过去了”等表示时间的词句,或“刚才”“之前”“然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衔接观察过程。
(3)将事物的变化写清楚、写具体。
(4)可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日记更生动。
习作范文
10月28日星期日晴
晚上,我闲来无事在小区散步,在一棵树的树枝上看到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定神一看,是一只肚大腰细的蜘蛛,我顿时来了兴趣。突然,它从树枝上跳了下去!在离地面只有20厘米时,又停在半空中不动了。我很纳闷,仔细一看,发现空中有东西隐隐约约闪着银光,原来是一股蛛丝,这蛛丝成了它的安全绳,蜘蛛又顺着蛛丝爬回树上,蛛丝变成了更结实的双股蛛丝。
这时,一阵微风吹来,蛛丝摇摇晃晃被刮起,粘在了对面的树枝上,我正担心刚开的头会被毁,没想到蜘蛛划动着脚飞快地爬到对面树枝上,一边爬一边吐丝。它爬到第二根蛛丝下,把蛛丝固定在下面的树枝上,蛛丝被拉成倒三角形,形成了网的最初状态。接下来,它不紧不慢地从蛛网中心向外拉出许多呈放射状的丝,找好固定点固定,再把所有蛛丝的末端连起来。最后,也是织网的关键步骤,它从中心开始由内向外螺旋状旋转,所爬之处都恰好和之前放射状的蛛丝粘结起来,而且间距几乎一样,一张八卦图形的网就这样大功告成了。忙碌半天,我以为蜘蛛该休息了,没想到它慢慢爬到网的边缘静静不动,莫非是在守株待兔等猎物?
后来,我回家查资料,发现蛛丝是从蜘蛛腹中吐出的液体,这些液体在空中迅速凝固,就形成了坚韧有弹性的蛛丝,其强度相当于同样体积钢丝的5倍。此外,蜘蛛的尾部有几对像纺织机的东西,需要固定蛛丝时,就用尾部的小突起把丝挂好,再继续吐丝。没想到一只小小的蜘蛛身上,也藏着这么多奥秘!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阁怎么组词(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总结)》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