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无数教师用坚守与热爱点亮了孩子们的未来之路,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马额初级中学刘宏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从一名中师毕业生成长为省级学科带头人、乡村正高级教师,在他32年的教育生涯里,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朴素信念,也为新时代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生动范本。
初心如磐:扎根乡村的教育坚守1993 年 8 月,当 19 岁的师范毕业生刘宏推开西安市临潼区穆寨初级中学斑驳的校门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怔在原地:空荡荡的操场上杂草丛生,三排瓦房校舍的墙皮剥落如鱼鳞,教师宿舍里用砖块支起的木板床吱呀作响。这所不足百名学生的学校,承载着五个山村的教育希望,学校条件艰苦,甚至连饮用水都需从山涧抬回。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让刘宏深刻体会到乡村教育的意义。为劝返辍学学生,他多次徒步家访;为丰富学生生活,他带领孩子们朗读、写生、表演。“坚守是乡村教师最美的姿态”,校长王武厚夫妇的故事是他职业信仰的基石。他们用最朴实的坚守告诉他:教育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后来随着撤点并校,穆寨初级中学成为历史,但乡村教师的身影永远定格在刘宏的教育记忆里。
初上讲台的他是从模仿开始的,首先模仿自己以前的老师。每当遇到教学困难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老师会怎么做,从他们身上汲取教育智慧。每每这时,他一面感激自己的老师,一面想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到学生,就感到身为人师责任之重大,时时审视自己,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很快意识到,中师学历已有些难以应付课堂教学。于是他白天授 课,晚上利用业余时间自学、集中进修,最终通过努力获得汉语言文学专科与本科学历。拿到证书时,刘宏体会到了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和“付出必有回报”的幸福 ,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他的专业素养,还让他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为日后专业发展打下 坚实基础。
知行合一:永无止境的教育修行为了开拓教学视野,汲取学术养分,他自费订阅《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专业期刊。2005年,他更是不惜拿出半年积蓄购置电脑,打开通往教育前沿的窗口,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寻找自己的航向。
在众多教育思想中,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理念犹如一颗明珠,照亮了刘宏的教学探索之路。在2012年陕西省教学能手大赛上,他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精心设计了“千年苏轼大家谈”等四个教学板块。清晰的逻辑架构与流畅的教学节奏,不仅赢得了学生的热烈反响,更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在随后的宝鸡送教活动中,他再次以“秋”为脉络,为《秋天》构建六个层层递进的教学板块,其严谨的结构设计让与会专家纷纷赞叹。在观摩大量名师课堂后,刘宏逐渐意识到,缺乏整体情境的板块教学,终究难逃碎片化的窠臼。于是,他开始尝试用情境的丝线串联教学板块。在2015年《安塞腰鼓》的教学中,他创设“拍摄电视纪录片”的情境,将七个学习活动巧妙编织。在《恐龙无处不有》的教学中,他模拟央视“是真的吗”栏目,用求证式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探索说明文的奥秘,让知识在情境中自然流淌。
刘宏的教育生涯充满突破创新,1997 年获区级先进工作者表彰,2003 年当选临潼区首届“百名名师”,2010 年获评“西安市骨干教师”,每项荣誉都体现了他的教育追求。他秉持“教师应点燃学生兴趣火种”的信念,在板块与情境教学基础上,探索“趣味语文”体系。从板块教学的严谨架构,到情境教学的生动演绎,再到趣味教学的创意迸发,刘宏的教学探索之路,恰如一场永无止境的教育修行。每一次突破都印证着:真正的教育,永远是知行合一的生动实践。
2012年获评“陕西省教学能手”后,刘宏因“独学而无友”陷入专业成长焦虑。2014年秋去宝鸡送教时,他偶遇仰慕已久的于红梅老师,经其指点后豁然开朗,并受邀加入于红梅的学科带头人工作坊。
在于红梅的引领下 ,刘宏实现了“打造精品课—发表论文—成为学科带头人”的三级跨越。《安塞腰鼓》情境教学设计,经于红梅指导凝练成文,2016年3月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获专家肯定。此外,他参与于红梅团队的“百日微写作”(每日600字以上)和“共读分享”活动,逐渐领悟到:教育的智慧,正是在分享中生长,在争鸣中升华。
回望这段成长历程,刘宏常想起古人“得遇名师,如沐春风”的感慨。于红梅不仅以专业智慧照亮他的教学之路,更用团队的力量推动着他突破自我。从孤军奋战到融入研修共同体,从实践探索到理论提升,让他真正体会到:教师的成长,既需要个人的执着追求,更离不开名师的点化和团队的滋养。
辐射引领:教育薪火的传承与升华2019年,当刘宏成为陕西省第六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并组建工作坊时,他内心既充满使命感又怀揣忐忑。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团队”,这不仅是他身份的转变,更是教育情怀的升华。工作坊成立之初,他便暗下决心:要让教育智慧如涟漪般扩散,在团队共进中实现专业生命的增值。
跨区域送教成为刘宏和团队最珍贵的成长契机。2019年的新疆奎屯之行尤其令他难忘。面对当地教师求知若渴的眼神,他以《在读与写的融合中成长》为题,将自己30余年的读写心得倾囊相授。结识魏玉萍老师的过程堪称教育缘分的典范,这位虚心好学的青年教师,通过刘宏后续的线上指导,最终斩获奎屯市赛教一等奖。这样的故事让刘宏深信:教育的真谛,在于让智慧跨越山河,在传递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读与写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好方式。”这句话常常荡漾在刘宏心中,更是团队践行的准则。自2019年起,他带领团队成员坚持每日专业阅读与教育随笔写作,累计文字逾300万字。当团队成员的文章陆续登上《教师报》《陕西教育》等报刊时,刘宏看到的不仅是乡村教师的专业觉醒,更是一种教育自信的建立。
当尚美歌成长为市教学能手,王月林的论文频频见刊,冯巧利的微课屡获佳绩,赵麦娟、张志强、邱晓华的区域交流课广受好评……团队的辐射效应日益显现。这些名字串联起的,不仅是个人的成长轨迹,更是一个团队共生共荣的生动图景。每当刘宏看到伙伴们眼中闪烁的教育热情,就更加确信:独行快,众行远。
刘宏(右一)与团队教师一起探讨教育问题
2024年腊八节,刘宏有幸入选“2024马云乡村教师计划”。在颁奖晚会上,他聆听乡村教师的故事,那一刻他深深感受到:能够成为这个光荣群体的一员,是他职业生涯最大的幸运。
32载春秋,从山村瓦房到现代化教室,教育的形式日新月异,但刘宏老师那份“为乡村孩子点亮心灯”的初心始终未改。展望未来,刘宏将继续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勤恳精神,耕耘在这片教育的沃土上。因为他知道,乡村教育的希望,正藏在每一间教室的琅琅书声中,系于每一位教师对讲台的坚守里。
记者:杨乐
编辑:王波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