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平城时,我在朋友圈刷到哈尔滨的雪景直播。
手指划过屏幕的瞬间,窗外忽然飘起了雪。大同的初雪来得猝不及防,像某个熬夜加班的深夜,母亲突然推门端来的一碗小米粥——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煮好的,但温度刚好能暖到胃里。
这座被称作"凤凰城"的古城,总在秋冬交替时显露出它最本真的模样。菜市场卖豆腐的大姐裹上了枣红色棉袄,九龙壁前的青砖渐渐被雪覆盖成毛边宣纸,华严寺的铜铃在风里响得比平日清透。而此刻最热闹的,是古城墙根下那些支着铁锅卖羊杂的小摊——滚烫的汤锅里腾起白雾,与落雪融成一片。
今年山西的秋天有些特别。多雨的季节让收割机困在泥泞里,我见过浑源县的农民穿着胶靴站在玉米地边,弯腰掰棒子时,积水能没到小腿肚。他们开玩笑说这是"老天爷给的免费灌溉",可转身抹汗时,总忍不住望望天。现在这场雪落下来,倒让人想起老辈人常说的:"雪压麦苗厚,来年蒸馒透。"
供暖季刚开始,小区公告栏就贴出了烤火费发放通知。3360元,刚好够买三吨优质煤,或者给上大学的儿子添件羽绒服。楼下张老师退休前是矿工,他总把烤火费取成现金,崭新的钞票夹在搪瓷缸底下,说这样"摸着实在"。这大概就是北方人特有的浪漫——把温暖折算成具象的期待。
代王府的朱漆大门前,几个广东游客正捧着冒热气的黄米面炸糕自拍。他们裹着临时买的军大衣,像一群误入水墨画的彩蝶。导游举着小旗子喊:"这里可是《闯关东》取景地!"而本地人更爱说,雪后的代王府屋檐像撒了糖霜的瓦片糕,阳光一照就会甜得化开。
悬空寺的雪景照片在旅游群里疯传时,云冈石窟的讲解员小杨正给第20窟大佛掸雪。她发语音告诉我:"雪粒子钻进佛衣褶皱的声音,跟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弹阮咸似的。"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在善化寺,见过一位老匠人用雪水调金粉修补壁画——他说冬天的矿物质颜料最是润泽。
黄昏时路过鼓楼东街,卖糖葫芦的老汉正在收摊。他坚持不用塑料布遮雪,"糖壳冻脆了才好吃"。就像这座城市,总能把凛冽转化成另一种馈赠。忽然想起冰箱里还有母亲捎来的胡麻油,该炸些麻叶了——雪天就该吃些滚烫的,对吧?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桃花什么时候开的(2025年10月18日大同雪夜桃花开)》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