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掌握的污水处理的基本工艺流程
通常分为预处理(粗处理)、生物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深度净化)和污泥处理处置四大核心环节,不同污水类型(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会在此基础上调整工艺组合。
1. 预处理(粗处理):去除大颗粒污染物,减轻后续负荷目的:拦截污水中可见的悬浮物、漂浮物,为后续处理单元“减负”。工艺:格栅:拦截树叶、塑料袋等大颗粒杂物(粗格栅);细格栅可去除更小颗粒(如碎屑)。沉砂池:利用重力分离,去除密度大、颗粒粗的砂粒(避免磨损后续设备)。调节池:调节水量、水质(如工业污水“高峰低谷”波动大时,均衡进水,保障后续工艺稳定运行)。2. 生物处理(生化处理):降解有机污染物,核心脱氮除磷原理:利用微生物(好氧/厌氧菌)的新陈代谢,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如BOD、COD),同时实现脱氮(去除氨氮、硝态氮)和除磷(去除磷)。工艺:厌氧菌在无氧环境下分解有机物,产生沼气(甲烷、二氧化碳),实现有机物降解与能源回收;典型工艺如UASB(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滤池。活性污泥法:通过曝气池(曝气提供氧气)培养活性污泥,微生物吸附、分解有机物;二沉池(沉淀池)分离污泥与水,污泥回流至曝气池(循环利用)。生物膜法:污水与固定在载体(如滤料、填料)上的生物膜接触,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载体类型多样(如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好氧生物处理(主流,处理生活污水、低浓度工业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如污泥消化、垃圾渗滤液):脱氮除磷工艺:结合硝化/反硝化(脱氮)与聚磷菌代谢(除磷),实现多污染物协同去除。典型组合如A/O法(缺氧/好氧)、A²O法(缺氧/好氧/厌氧)。3. 深度处理(深度净化):去除难降解物质,满足高标准排放目的:针对生物处理后残留的溶解性有机物、氨氮、磷、悬浮物、重金属等,进一步净化,达到排放/回用标准。工艺:混凝沉淀/气浮:投加混凝剂(如PAC、PAM),使微小颗粒凝聚成大颗粒,再通过沉淀或气浮分离(去除油类、悬浮物)。活性炭吸附:利用活性炭大比表面积,吸附有机物、色度、重金属等(尤其适用于难生物降解有机物)。膜分离技术:如微滤(MF)(去除悬浮物)、超滤(UF)(去除胶体)、纳滤(NF)(去除有机物)、反渗透(RO)(去除盐分);可实现污水“零排放”或回用。高级氧化技术:如臭氧氧化(氧化有机物、消毒)、Fenton试剂(铁盐+双氧水,氧化难降解物)、光催化(如TiO₂光催化,降解有机物),可降解生物处理难去除的有机物。4. 污泥处理处置:污泥减量、稳定化与资源化目的:处理生物处理中产生的污泥(含水率高、易腐、含病原体),实现“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工艺:浓缩:初步去除污泥水分(如重力浓缩、气浮浓缩),降低污泥体积。脱水:机械脱水(如带式压滤机、离心机)或化学调理后脱水,使污泥含水率降至80%以下。稳定化:厌氧消化(污泥产沼气,减量并回收能源)、好氧堆肥(污泥腐熟后制有机肥)。最终处置:卫生填埋(需满足稳定化要求)、土地利用(农业/林业)、焚烧(热能回收,需严格尾气处理)。工艺选择逻辑不同污水类型(生活、工业、特种废水)的工艺组合差异显著:
生活污水:预处理(格栅+沉砂池)→ 生物处理(活性污泥法/A²O)→ 深度处理(混凝沉淀+消毒)→ 排放。工业废水:预处理(调节池+隔油/气浮)→ 生物处理(厌氧+A/O)→ 深度处理(高级氧化+膜分离)→ 排放/回用。污水处理工艺需根据水质特点(如COD、氨氮、重金属含量)、排放标准、场地条件等综合设计,实现“高效、经济、环保”的污染物去除。
三、水质分级处理标准活性污泥法工作原理:
活性污泥法是城市污水生物处理的主流技术,核心原理是利用活性污泥(由微生物、有机物、无机物组成的絮体状群体)对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实现水质净化。
活性污泥法的典型工艺流程(以传统活性污泥法为例):污水预处理:原污水先进入格栅(去除大颗粒垃圾),再通过沉砂池(去除砂粒等无机颗粒),初步去除悬浮物,减少后续系统堵塞与负荷。曝气反应区(核心环节):经预处理的污水流入曝气池,通过曝气设备(如鼓风曝气、机械曝气)向池中持续供氧,为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好氧菌、兼性菌等)提供生存所需的氧气。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以污水中的有机物(如BOD、COD等)为碳源,将其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微生物细胞,完成有机物的降解与净化。泥水分离:曝气池处理后的混合液流入二沉池(或称“沉淀池”)。活性污泥因自身重力或絮凝作用形成絮体,在二沉池中沉淀,实现“泥水分离”。上清液(净化后的污水)排出系统,达到排放或回用标准;沉淀的活性污泥部分回流到曝气池,补充微生物量(维持反应区活性污泥浓度);部分活性污泥外排(称“剩余污泥”),防止系统中污泥过度积累。关键工艺参数与运行控制:溶解氧(DO):曝气池中需维持2 - 4mg/L的DO浓度,保障微生物有氧代谢。污泥浓度(MLSS):一般控制在1500 - 4000mg/L,是衡量活性污泥量的核心指标。污泥龄(SRT):活性污泥在系统中平均停留时间,通常为5 - 15天,影响微生物种群稳定性与净化效率。优势与局限:优势:处理效率高(COD去除率可达80% - 90%)、出水水质稳定,适合处理可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水。局限:对水质波动敏感(如冲击负荷易导致污泥流失)、运行需大量能耗(曝气供氧)与维护(设备、污泥管理),且剩余污泥需进一步处理。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污水处理的一般流程(必须掌握的污水处理的基本工艺流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