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咱们觉得货币的名字就是个国家的“门脸”,跟身份证差不多。走在菜市场里,拿着人民币买菜,你也不会想着用美元吧?大家也知道,美国用的是美元,日本用的是日元,这一听就明显区别开了,“各国有各国的脾气”。但你要真细心琢磨一下,有的国家之间用的钱,名字却是一模一样的,甚至隔得八百里远,这边“比索”,那边也是“比索”。为啥呢?莫不是这些国家偷偷“抄作业”,还是历史有什么说法?
其实咱们聊到同名货币,还是要串上点历史八卦才有意思。不妨看看那些带着“卢布”名字的:俄罗斯有卢布,白俄罗斯也叫卢布。老一辈听起来也熟,苏联解体前,一大片地方都用“卢布”,乌克兰、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谁不是今天一个样、明天换新名字?那时候说卢布,不只是钱,更像是“全体老伙计的章程”,人人都有点感情,闹起分家的时候,还真有那么点“兄弟阋于墙,各为其主”的味道——谁舍得第一时间改掉家里的老牌子?
我记得有一年,立陶宛开完独立大会,想弄自己的新货币,但上了柜台一看,老卢布没人敢丢,到底心里还是打鼓。那会儿哪怕大街上流通着新币,老头老太太领养老金还是拿着卢布,嘴里嘀咕着苏联的好。这点儿说起来也怪,货币不止是钱,还是“记忆的东西”,能让人想起逝去的那些年月。
说着说着,就不得不提那些用“卢比”的国家。印度算是头号出镜,甭管你走到孟买的巷子里,还是德里的车站口,手里没点儿卢比,简直寸步难行。可怪就怪在,巴基斯坦也用卢比,斯里兰卡也用卢比,尼泊尔、毛里求斯,甚至印尼也赶上了这个队。这事说是“巧合”,哪有那么多巧!追根究底,还是历史在捣鼓,英国人统治南亚那阵子,银币都叫“Rupee”,后来一分家,大家都不舍得改掉名字,就像外婆家的菜谱,分开住了,新家还是做那道菜。
但有些地方没有家底,改得就狠了。比如印尼,之前用的是印尼盾,可独立后觉得盾上带着荷兰味儿,这能行?干脆撂了,直接搬了个新字头,把钱也叫“卢比”。不过说实话,头几年大家习惯难改,老一代人还是叫印尼盾,毕竟有些名儿,喊了几十年,真能一下子就忘?这种情感的小细节,你在新闻里很难看见,但街头巷尾聊起来,总有点说不出来的味道。
那你想,既然这么多国家用了一样的名字,难道意味着它们的币值也一样硬?真不是!咱们掏下手机查查汇率,差距能让人掉下巴。印度卢比,毛里求斯卢比,印尼卢比,谁值钱?毛里求斯最能打,印尼卢比好像光听面值都吓人,十万个单位一张纸,看着霸气,其实也就是“几十块钱”的事。有时候货币面额像是“画大饼”——纸多,钱少。街头小贩看见一大摞钞票嘻嘻哈哈,其实买不了多少菜。钱的“体面”,可不是看名字,更不在面值,就看家底和影响力了。
咱们插句闲话吧。有网友就在问,现在欧洲二十国都联合用欧元了,我们香港澳门回归也有年头,要不也该统一一下,大家都用人民币,省得兑来兑去。听着是顺溜,但事儿真不是拍桌子说了算。港币、澳门元,乃至新台币,上面多少还能看到些老殖民色彩,有人说是“情怀”,有人说是“身份”。真要全换成人民币,那些习惯了几十年的老人家,心里能乐意吗?别的不说,香港的老太太一辈子用港币买菜,突然换钱了,她心里绕不过那个弯儿。
其实这事,不急。你看印度这么多年了,卢比圈也没全合一。俄罗斯和它的卢布“兄弟们”,分开都快二十年了,钱还是分着用。这就像大院里的孩子,小时候穿的是一样的衣裳,长大了就各有各的打扮,新裤子旧帽子,怎么舒服怎么来。哪天两岸真的走到了一条路,真成了家,一起坐着高铁去台湾,也许才真正想统一币制,到那时候,大家一边换钱一边唠嗑,说不定会怀念那些年老港币的味道。
咱们最后留个悬念吧。货币这个东西,表面看是钱,实际上藏着的,是历史,是人心,是“你家饭桌上”的那点小坚持。哪天名字真的都改了,彼此的心气能跟着转变吗?还是那句老话,有些东西不是纸上写着什么就能改,终归是人的认同最难办。或许哪天,有人拿着一张旧钞票,和家里的小孩讲起几十年前的故事,这钱就不只是买东西的工具了——它带着家的痕迹,和一代人的青春。
你说,这世界,货币的名字共享可以传承下去,但人的感情,谁又能真的统一起来?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印度使用的货币是什么(印度影响力有多大它的货币叫卢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