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私底下说唐嫣很装?
”——这句话在饭圈发酵48小时的时候,我还在地铁上用4G刷热搜,耳机里放的正好是老上海爵士。
现在回头看,这场闹剧早就跳出了明星八卦的围栏,它真正咬住的,是所有打工创作者的软肋:干着核心工种,领着实习工资,最后连名字都混不到片尾。
先别急着站队,把几段录音拼起来听,会发现同一个王家卫像精神分裂:一边把唐嫣的“精致感”打碎,一边又夸“上海小姐就得有这份儿傲气”。
狠话是狠,但本质还是那个偏执狂在磨镜头,和骂梁朝伟“眼睛太性感”的招数差不多。
区别只是唐嫣流量大,录音漏出来就被剪成金句反复凌迟。
程骏年(网名古二)放料的节奏很像憋久了的实习生:第一颗雷是吐槽3000块月薪,第二颗雷才是“唐嫣很装”,第三颗直接甩出编剧署名纠纷——每颗都踩在打工人的痛点上。
爆料真假先不说,单看金额就离谱,剧组一顿下午茶都不止三千,却能让一个前期责编干八个月。
换谁不破防?
王家卫那边继续装聋,但秦雯坐不住了,直接把古二告上法庭。
起诉案由是诽谤,可业内更关心:起诉状里会写到稿费、署名顺序、修改权限吗?
答案大概率不会。
法庭只判是非,不查行规,于是问题又被推回原点。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今年4月唐嫣那场发布会。
她没念公关稿,只说了六个字“演员保持专业”,顺带甩出一段自己排练86次的花絮。
视频里她高跟鞋踩到破皮还在走位,王家卫在监视器后面拿对讲机一句“保一条”,声音透着熟悉的不耐烦。
这时候吃瓜群众才发现:录音里的“装”原来是“再来一条”的另一种口音。
行业动作比声明快得多。
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五月发了署名权规范,头一次把“前期责任编辑”算进权益表;紧接着三家头部公司开始试点编剧分级薪酬,公开价码从6K到50K不等。
像极了互联网大厂的“阳光普照奖”,能不能落地再看,可方向明摆着:别谈理想,先把钱和名分说清楚。
上海电影节期间,几个平时互怼的老监制同桌喝酒,被拍到在台阶上高谈阔论。
现场有人把视频传群里,只截到一句,“以后合同里不写清楚署名,就别开机”。
这句话被转疯了——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不仅是讲给王家卫听的,更是讲给所有不给钱的甲方听的。
说到底,这事压根不是导演和演员的审美撕扯,而是权力和权利的错位。
王家卫一句“打破精致感”就能让演员磨86遍,背后是创作权威;古二一句“很装”被起诉,背后是资本权威;而真正没地方哭诉的,是3000块月薪还被模糊掉署名的小透明。
录音曝光像一面镜子,把行业遮羞布直接扯烂:原来顶级剧组里,也跑着 unpaid intern。
吃瓜吃到这里,其实味道已经变了。
有人开始翻出自己项目里的离谱条款,有人把群名改成“署名革命根据地”,还有编剧在豆瓣广播里贴合同模版,配文“不收版权,随便套”。
你看,八卦散场,留下的是更锋利的行业常识:以后谁在横店再说“艺术不能用钱衡量”,可能先得被群嘲十页。
最后的彩蛋是王家卫新片路透,一条巷子里,唐嫣穿着粗布旗袍来回奔跑,第87次。
现场群演说,导演拿喇叭喊的不再是“保一条”,而是“最后一次”。
没人知道这句“last take”会不会又出现在下一段录音,但所有人都学会了一件事——把每一次take都当成最后一次去拍,因为下次可能连站机位的机会都不给你。
至于三千块到底涨没涨?
别急,六月开庭后看判决书附件,那里兴许会藏一张姗姗来迟的转账截图。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饭圈cpn是什么意思(王家卫说唐嫣跟装上热搜私下录音被古二曝光)》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